(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趙苑旨)“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健康碼幾乎等價于防疫身份證,但目前各地健康碼不統一、不互認,甚至同一省內還有省市兩級不同的健康碼,給群眾生活出行帶來很多不便的同時,也易形成防疫漏洞。”全國人大代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感染病中心首席專家蔡衛平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本屆兩會他建議全國統一使用同一個健康碼,打通數據的孤島。
健康碼的開發與應用是我國“數字抗疫”領域的重要創新。蔡衛平表示,目前各地自建健康碼存在以下這些問題:第一,多地曾經發生健康碼數據庫崩潰事件;第二,各地對健康碼的“變碼”管理不一,甚至出現同一人員同一時間兩地健康碼顏色不同的情況;第三,各地健康碼由不同部門建設和管理,主管單位分屬系統也不同,導致各地各部門間出現“數據壁壘”“信息孤島”。
為推動各地健康碼互通互認,2020年2月29日,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就推出了“防疫健康信息碼”,主要用途在于為各地健康碼提供數據支持和服務基礎,包括統一的確診、疑似病例數據庫、縣域風險等級數據庫等,但并沒有廣泛被用作出行憑證。
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委)2020年4月印發了《個人健康信息碼》系列國家標準,規定了健康碼的組成和展現形式、個人健康信息的數據結構等,實現了健康碼碼制、展現方式和數據內容的統一。“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各地健康碼的標準統一,省級平臺的健康碼本應逐步開始對接國家平臺的查詢接口,也有望實現全國的“一碼通行”,然而實際情況未如理想。”蔡衛平說。
蔡衛平建議,首先,把健康碼納入全國統一管理,取消各地的健康碼。在國家層面統一部署、統一規范、統一管理。全國統一使用同一個健康碼。集中收集各地疫情防控信息,打通數據孤島;其次,健康碼對涉疫區域的顯示要更加精準。充分發揮大數據優勢,精準定位涉疫區域。對來自不同風險級別區域的流動人員進行標識并提醒,以便流入地及時監測來自中高風險區的流動人員,讓健康碼更有效;最后,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個人行蹤信息后只需顯示不同顏色碼以供識別,健康碼只需顯示曾經到過的中高風險區的涉疫區域,目前顯示到一個城市范圍過大。不應顯示14天內到達或途經的所有地區。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