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委書記楊軍。徐國康攝
人民網合肥3月8日電(楊賽君)“近年來,包括宿州在內的皖北地區發展勢頭越來越好,呈現出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委書記楊軍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說,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皖北地區正在高質量建設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高起點承接滬蘇浙產業轉移,加快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支持產業梯度轉移和區域合作。經濟大省要充分發揮優勢,增強對全國發展的帶動作用,經濟困難地區要用好國家支持政策、挖掘自身潛力,努力促進經濟恢復發展。
楊軍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大力推動皖北全面振興,皖北片區全部成為長三角正式成員,相繼出臺建設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等一系列重大舉措,給了皖北各地巨大的鼓舞鞭策、強力的支持幫助。
以宿州為例,近年來,宿州積極推動各類園區與滬蘇浙深度合作,宿州高新區被列為省級承接產業轉移試驗平臺,落戶云計算產業相關企業1600多家;與上海共建張江蕭縣高科技園,“張江創造+宿州制造”模式在安徽全省推廣;與江蘇省徐州市共建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共同打造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所轄的四縣一區也都與滬蘇浙共建至少1個產業園區。
在升維承接,雙招雙引方面,宿州實施主導產業“鏈長制”,全年全域全面招商,總投資1000億元的黃淮海(宿州)智慧物流產業園、300億元的中鷹漿紙等重大點項目落地建設。全面啟動與杭州市對接合作,謀劃實施了“1+7”重點任務,連續舉辦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等專題招商推介,宿州正在成為杭州產業外溢的新腹地。
在創新賦能,三產協同方面,宿州堅持把糧食增產保質作為重中之重,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數量全省第一,在全國率先整建制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快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去年銷往滬蘇浙農產品550多億元。二產方面,加快建設數字經濟基地,成立云計算研究院、博士交流創業中心等。去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3.6%、居全省第3;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43.8%、居全省第2。三產方面,連續實施商貿服務暢通、消費潛力釋放等行動,近年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此外,宿州還在積極優化營商環境,實施對標滬蘇浙專項行動,選派年輕干部到滬蘇浙園區或企業掛職,對標思想觀念轉變。推行“畝均論英雄”和工業“標準地”等制度,打造“宿事速辦”綜合服務平臺,讓各類市場主體在宿州安心、舒心、專心發展。
“皖北地區的思維習慣正發生深刻變革,原來習慣縱向比,拿現在跟過去比,現在更多的是橫向比,時時處處以滬蘇浙城市為標桿,敢于跳起來摘桃子,此外,皖北的內生動力正發生深刻變革,擺脫了過去單純追求發展速度的‘情結’,不做傳統思路的跟隨者,更加堅定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注重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問題,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新發展實踐。”楊軍介紹,“十三五”時期,宿州市的GDP總量排名在全國就前進了38位,發展的質量、總量、均量得到同步提升。
雖然成績明顯,但是問題和挑戰依然擺在眼前。楊軍分析,宿州雖然是人口大市,但經濟總量不大、發展不優仍是最大短板;雖然是資源大市,但產業發展層次低與環境約束“天花板”相互碰頭,政策回旋的空間小,結構不優仍是現實難題。
為此,他建議,進一步加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支持力度,對皖北各市產業園區重點基礎設施建設給予傾斜,支持承擔國家級試點任務、爭創國家級開發區。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淮河生態經濟帶、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皖北振興等重大機遇疊加,各種政策紅利加速釋放,宿州迎來最好的發展時期,宿州廣大干部群眾信心滿,干勁足,我們將錨定目標齊發力,為皖北振興貢獻宿州力量。”楊軍說道。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