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軍代表——
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吳月
實訓室里,學生們運用生產設備學習技能;“匠心亭”里,師生共同感悟工匠精神。在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理實一體化的學習風氣濃厚。“如何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進而提高勞動者素質,是我一直關注的重點。”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教務處處長王紅軍代表說。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王紅軍代表提交了10余件與職業教育相關的建議,聚焦教師素質提升、教學質量提高、職業本科高質量發展等。“這些建議得到了相關部門積極回復,也促成了部分問題的解決。”他欣慰地說。
調研不僅在校園,還在生產車間。王紅軍代表常往企業跑。“行業發展怎么樣?核心設備是國產的還是進口的?用工情況怎么樣?這些是我到企業調研時常問的問題。”在王紅軍代表看來,面向市場、服務產業,職業教育才能更好地發展。“我還常到行業展覽會上參觀,了解技術發展趨勢。”他說,這些調研經歷讓自己對產教融合有了更深的思考。
針對企業、研究機構、職業學校之間協同不充分、合力不足的問題,王紅軍代表建議進一步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開展產業鏈重點領域協同攻關,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及向技術創新轉化的能力。同時,為提升勞動者整體素質,建議發揮骨干企業引領作用,推動企業積極培養行業人才、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為員工提供良好成長環境。
“要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職教力量。”王紅軍代表說,在履職中,將繼續結合自身工作實際、發揮專業所長,助力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楊凱代表——
深入挖掘民族文化
本報記者 張偉昊 蘇濱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當地以水書、馬尾繡為代表的特色民族文化代代傳承、生生不息。作為水族群眾中的全國人大代表,三都縣委副書記、縣長楊凱代表將水族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建議帶上全國兩會。
去年11月,“貴州省水書文獻”成功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水族文化保護傳承有了可喜的成果。與此同時,楊凱代表在調研中發現,目前相關產品研發、市場對接仍較薄弱,挖掘民族文化的經濟價值還存在困難。有老鄉向他反映:“咱們全縣有3萬多名繡娘,馬尾繡的技藝傳承沒啥問題,但是怎么創新款式,才能賣得好、賣上價?”
“這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我們工作的重點方向。”從多部門座談到基層一線調研,楊凱代表動員群眾廣泛參與,把當地繡娘組織在一起,講出心里話,道出真情況,充分論證建議的可行性與科學性。
為開發利用水族文化,積極招商引資。這兩年,三都縣成立了馬尾繡繡娘創就業基地,開展馬尾繡技能培訓班,邀請專業繡師對馬尾繡產品進行開發與設計、就馬尾繡市場需求分析等方面進行細致指導。
“履職盡責無小事,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理應發揚民主、集思廣益,把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楊凱代表說,“保護傳承利用水族文化任重道遠,要讓‘家門口的聲音’聽得到、用得上,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政策更好惠民利民。”
鞏富文委員——
為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本報記者 龔仕建
“要擔起肩上的重任,必須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建真言、謀良策,才能無愧于心、不辱使命。”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鞏富文委員說。
鞏富文委員深耕司法領域多年,曾對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做過調研。“當時一些企業不得已通過民間借貸獲取資金,企業利潤難以支撐高額利息,導致企業破產、實業萎縮、產業空心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規范有序的金融市場。在法治軌道上保護民間資本的市場化有序流動,對于保障中小微企業發展、促進壯大民營經濟、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鞏富文委員說。為此,他趕赴西安、廣州、上海、北京、深圳等數十個城市,與國有銀行、民營企業、政法單位等廣泛座談、解剖麻雀,聽取一線聲音,收集真知灼見。
在全國兩會上,鞏富文委員提交了降低民間借貸利率上限的提案,建議對民間借貸司法政策進行修改完善。提案提交后被相關部門予以采納。最高人民法院正式發布民間借貸新規,大幅調低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有力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擔任全國政協委員10年來,鞏富文委員先后提交了130余件提案。“新時代擊鼓催征,我將努力聚焦中國式現代化建言獻策,圍繞團結奮斗凝聚共識,緊扣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政協工作中強擔當,在本職崗位上作表率。”
王召明代表——
科技賦能綠色產業鏈發展
本報記者 丁志軍 張棖
內蒙古鄂爾多斯,春光明媚,一片片光伏發電區在曾經的煤礦沉陷區不斷建成,蒙草集團創始人、科研總負責人王召明代表在全國兩會召開前,來到這里調研煤礦沉陷區生態修復情況。
“光伏板建在煤礦沉陷區,可以帶動當地新能源產業發展。此外,光伏板下種植適合當地氣候土壤與畜牧業發展的草種,既能實現礦山的生態修復,未來還能帶動牧草產業發展。”王召明代表告訴記者。去年一年,他曾到內蒙古通遼、錫林郭勒、阿拉善以及青海、甘肅等地,走訪調研當地草產業發展情況。
在調研中,王召明代表發現,近幾年,內蒙古的鄉土種質資源收集、選育工作不斷完善,一批優良草種用到了草原修復、草產業發展中,但仍存在“優質品種選育速度慢、數量少”的問題。對此,王召明代表建議,相關部門加快推進在內蒙古建立“國家草業技術創新平臺”,在草種新品種培育、飼草加工、草原生態修復等方面加強攻關,從育種到生產協同發力,為大面積、規模化、高標準良種繁育基地及飼草生產作保障。
“農業生產最講因地制宜,既要考慮當地氣候、土壤條件,又要考慮當地水資源情況,科學育種和現代化的生產方式越來越重要。”王召明代表說,蒙草集團致力建立種類完善的種質資源庫,雖投入巨大,但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目前種質基因庫已收集400余種、25159份種子。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將扎根草原,把科研創新應用在綠色產業鏈發展中,實現草原畜牧業和草原生態修復協同發展。”王召明代表說。
拉瓊代表——
悉心呵護高原生態
本報記者 袁泉
“今天,在西藏野外見到各類珍貴野生動物,不再是一件新鮮事。雪豹、野牦牛、藏羚羊、黑頸鶴和藏野驢等自然種群數量明顯恢復和增長。”西藏大學生態環境學院教授拉瓊代表從事青藏高原生物生態研究工作30余年,一談到西藏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學術研究工作,難掩興奮。
拉瓊代表長期關注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問題,足跡涉及森林草原、河谷險灘。他曾多次參加西藏大型基礎設施項目設計的生態評估、全區各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規劃與復核工作,為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獻計獻策。
“西藏生態環境底子保持得較好,但總體比較脆弱,抗干擾能力和自然恢復能力較差,一旦破壞就難以恢復。”經過深入調研,拉瓊代表認為,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不斷加強科學研究,加大資金投入,加快機制體制創新。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拉瓊代表建議,加快構建更加科學、系統的高原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的長期動態監測體系,整合各方力量加強科學研究,客觀真實地掌握全球變化下的高原生態環境演變規律和機制,為制定應對全球變化的科學可行的保護和修復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這些年,我們完成了多個高標準的現代生態學研究平臺建設任務,積累了不少研究成果,我將認真履職盡責,把研究成果轉化為代表建議,努力為西藏生態學科建設培養‘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專業生態學人才隊伍鼓與呼。”拉瓊代表說。
《 人民日報 》( 2023年03月10日 13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