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持續推進,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彌陽街道面貌煥然一新,一排排新型民居造型別致,繪就出新時代宜居畫卷。
人民視覺
“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進一步放寬放開城市落戶條件,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6.2%。”
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了上述數據。
過去的一年里,新型城鎮化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2024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關鍵之年,是深入實施“十四五”規劃的攻堅之年。站在新起點上,新型城鎮化將如何高質量推進?又面臨哪些新的突破口?
城鎮化蘊藏著
巨大內需潛力
新型城鎮化,再次成為全國兩會的關鍵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新型城鎮化”一詞出現了8次。
對此,受訪專家認為,這凸顯了新型城鎮化在國家整體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價值和作用。
“新型城鎮化具有綜合效益,從內需角度來講,它是投資、消費相結合的內需大平臺。”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介紹,城鎮化率提高會帶來很大的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有關方面測算,一個人進城以后帶來的消費需求,綜合算下來比農村居民高不少。
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則提到,城鎮化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途徑。城鎮化對于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經濟布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長遠來看,城鎮化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大的內需潛力。在當前的形勢下,城鎮化蘊藏著巨大內需潛力。”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張飛說。
城鎮化還有
很大發展提升空間
繼續推進城鎮化,前景如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我國城鎮化還有很大發展提升空間。”
黃守宏介紹,去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6.2%,與發達國家80%以上相比較,還有一定差距。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還更低一點。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國新型城鎮化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提升空間。
尹稚認為,“我國城鎮化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提升空間”這一判斷,涵蓋了數量和質量兩方面考量:
——就數量而言,發達國家經驗表明,當城市化率達到75%—80%,城市化進程才進入尾聲。這意味著,未來我國還有近2億人從農村遷移到城市。城市不僅要解決這些新市民基本的居住問題,還需為其提供完善的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
——從質量上看,目前我國9億多人居住在城鎮,但高質量現代化生活遠未普及。市民在醫療、教育、養老、住宅等關鍵領域仍存諸多急難愁盼問題,亟待硬件投入與軟件服務雙重提升,質量進步空間巨大。
2023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2%,發達國家基本在80%左右,我國低于發達國家約10多個百分點,可以說仍處在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未來10年,每年有上千萬的農業轉移人口到城鎮落戶,將成為我國擴大內需的重要支撐。
“根據國際經驗,當城市化水平達到30%以后,城市化將步入高速發展的階段,直至達到70%以后才逐漸減速至平穩發展。”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副院長李迅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這意味著我國城鎮化保持較快增長的趨勢仍在,城鎮化快速增長的基礎條件仍在,這也有力支撐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態勢。
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
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了今年政府工作任務,其中提出,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大力優化經濟布局。
事實上,近期多個重要會議已多次出現關于“城鄉融合”的部署謀劃。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要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為什么要強調城鄉融合?尹稚提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相對城市的日漸繁榮,一些農村由于資源要素向城市單向聚集而凋敝,這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目標相悖。
“城鄉完全不可分割。”在尹稚看來,農村科技創新的源頭在城市,農村最大的市場依托在城市,農村勞動力素質提升的保障也在城市。
如何促進城鄉融合?政府工作報告已有答案可循。政府工作報告要求,“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要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行動,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中之重。尹稚認為,有效的城鄉融合依托的是各類資源在城鄉暢通的雙向對流和統一大市場的形成。
“農村絕非僅用于糧食生產。除糧食安全外,農民增收與富民產業發展同樣重要。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僅靠農村農業勞動力,還需城鄉資源有效對流,特別是城市資源下鄉。”尹稚認為,如此才能使農村融入現代工業體系,獲得更多城市高質量資源,并促使這些資源在農村就地發揮作用,激活鄉村“造血”功能,實現真正的鄉村振興與可持續發展。
圍繞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近年來不少地方進行了實踐探索。2019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8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工作的通知》,四川成都西部片區被列為11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之一。
全國政協委員、成都市政協副主席楊建德介紹,4年多來,四川成都西部片區聚焦5項試驗重點任務持續發力——建立城鄉有序流動的人口遷徙制度、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完善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權能、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數據顯示,2022年,四川成都西部片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1.65,較2019年縮小0.2,比全省平均值低0.67,郫都區“安農書院”、溫江區“百家聯營”等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試驗區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未來發展的突破口在哪
“環保、綠色、可持續,這些都是新型城鎮化的特點,特別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未來城鎮化的建設方向。”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表示。
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今年全國兩會上,有關“新質生產力”的熱度討論高居不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成為多地高質量發展的發力點。
3月5日下午,重慶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會議。會議于下午3點開始,從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到回答記者提問,在長達3.5個小時的會議時長里,“新質生產力”成為代表們發言時的高頻詞匯。
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全國人大代表,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說,重慶具有超大規模城市、工業基礎良好、綜合交通樞紐、巨大發展空間、宜居宜業、生態環境、城鄉融合發展等方面優勢。重慶著力構建“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在媒體提問環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微納制造與系統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飛表示,將高質量科技創新成果轉換成新質生產力,需要整個產業鏈的“接力跑”。
“新質生產力關注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如果一個城市能結合自身特色超前布局,就會給未來帶來全新機遇。”史浩飛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說。
隔日,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顧軍在上海代表團開放日上表示,上海將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健全基礎研究合作機制,持續推進長三角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
受訪代表、委員表示,企業作為推動城鎮化的重要力量,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企業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體。鼓勵企業加大創新,能夠整體提升科技創新的效能和活力。”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氣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創新部部長張帆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說。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3月11日 第03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