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鶴壁市豫劇牛派藝術研究院院長金不換為基層群眾進行演出。受訪者供圖
“演戲不如百姓意,干脆回家去種地。”從藝幾十年來,年近六旬的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鶴壁市豫劇牛派藝術研究院院長金不換始終堅持把更多文藝精品帶到群眾中去,并不斷創新,創作出了《七品芝麻官》《七品知縣賣紅薯》《大石巖》等膾炙人口的經典豫劇劇目。
“我們的作品都來自鄉村、來自群眾,一旦脫離了群眾,我們也失去了創作的動力和源泉,與其說群眾愛看我們下鄉唱戲,不如說是我們離不開他們。”金不換說。
2018年以來,金不換已連續兩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作為一名扎根鄉村的豫劇藝術家,金不換始終堅持從鄉村中來、到鄉村里去,步履不停是他的常態。
進山東、奔山西、入安徽、跑河南,白天黑夜、寒冬酷暑,在田野空地里,搭起舞臺、扮上裝扮,一開口就是地地道道的河南味。在過去的一年里,金不換率領鶴壁市豫劇院的演職人員演出近300場,通過送戲下鄉為基層群眾送去了豐厚的精神文化食糧。金不換認為:“文化就是要走到群眾當中,多把戲曲舞臺搭在田間地頭,才能把戲唱到群眾心坎里。”
全國兩會間隙,金不換回到駐地,就開始琢磨著排新戲。“11日兩會結束,12日登臺演唱,用戲曲為河南做好代言,腳踏實地用文藝作品為家鄉河南揚名。一句唱腔唱出河南千年文化,一個馬鞭一打行走中原萬里,用藝術形式來表達大美河南,把燦爛的中原文化唱給全世界。”金不換表示。
履職這一年里,金不換經常走訪群眾,座談調研,傾聽村民的真實心聲,思考如何創作更多優秀文藝作品,并把更多文藝精品帶到群眾中去。
“加強文藝創作的人民導向、繪制文藝發展的人民坐標,是基層文藝院團由衷的期盼。基層文藝院團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金不換表示,近年來,數以千百計的基層文藝院團,在堅持文化傳承的同時,加強藝術形式和內容的創新。許多劇目在演給鄉村百姓看的同時,還登上了比賽舞臺,在電臺電視臺播放,一些劇目成為文藝精品。然而,受創作人才、資金、體制和機制所限,基層文藝院團完成精品創作的機會并不多”。那么,怎樣才能幫肋基層院團拓展文藝精品創作的空間呢?
今年,金不換帶著“健全體制、完善機制,為基層院團提供創作文藝精品的政策空間”的建議上會。一是要精準定位,解決為誰排戲的問題。提倡文藝作品要“小而精”,適合基層文藝院團“拿過來就能演”,花錢不多、演出難度小,百姓看得到、看得懂、愿意看。
二是要加大資金支持力度,解決無錢排戲的問題。當前,基層院團存在沒錢排戲、沒能力參賽、沒機會獲獎等痛點。因此,有必要設立扶持資金,通過調研發現精品苗子,從前期就進行培植,弱苗細養、病體康養。
三是要智力扶貧,解決無人排戲的問題。現在基層院團普遍存在“請不動”“用不起”的問題。請不動編劇,用不起導演。有關部門要制定完善相關文藝幫扶標準,實行結對幫扶,送“本”送“導”到基層,幫助基層院團打造文藝精品。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3月11日 第13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