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解放街道新贛南路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正陪同老年人練習甩甩健身球。近年來,贛州市加快建設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完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構建以嵌入式養老院為重點、以城市日間照料中心為補充的社區養老服務骨干網,為老人提供多元化服務,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人民圖片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
過去一年,我國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交出了精彩答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1%;脫貧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增長8.4%;提高“一老一小”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6600多萬納稅人受益;國家助學貸款提標降息惠及1100多萬學生……每一組的數據背后,都是群眾最關心的最直接、最現實利益問題,匯聚起來便是觸手可及的幸福。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以發展思維看待補民生短板問題,在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線職責,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面向新未來,各級政府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下足精準細致的“繡花”功夫,不斷在具體層面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永不懈怠的努力奮斗擦亮民生底色,共同書寫出更溫暖、更幸福的民生新答卷。針對這一主題和方向,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展開熱議。
劉素英代表:
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
■中國城市報記者 葉中華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廣元市副市長劉素英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西部地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教育基礎仍有待夯實,縣域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較為突出,“城擠鄉空”“城強鄉弱”現象日益凸顯。
對此,劉素英建議:研究建設新型寄宿制學校,在加強城鎮寄宿制學校建設標準的同時,改善現有鄉村學校和農村小規模學校師生學習、生活條件,實行有需要學生全寄宿制度;提高農村教師生活補助標準,將鄉村全寄宿制學校周末和假期留校學生照看經費納入政府預算保障。
改革完善義務教育經費負擔機制,在保障義務教育經費可攜帶的基礎上,適當上移跨域流動引發的義務教育事權和支出責任,擴大經費可攜帶范圍,增強“錢隨人走”政策實施力度,緩解學生流入地教育經費支出壓力;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可攜帶制度。
針對西部山區、脫貧地區、革命老區教育薄弱環節,專門研究制定基礎教育發展扶持政策,安排專項資金、債券資金等予以重點支持。
龍國英委員:
完善醫保政策減輕居民參保負擔
■中國城市報記者 王楠
“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居民醫保參保數據有所下降。經過調研,我認為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部分居民主動退出了居民醫保。”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江西省委會副主委、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院長龍國英說,“造成居民退出醫保的原因有保費年年上漲,統籌層次較低,報銷比例低,個人自付費用太高等。”
對此,龍國英建議,創新醫保繳費機制,切實減輕居民負擔。可借鑒城鎮職工醫保繳費機制、財產保險的經驗,并采取措施減緩居民繳費增長幅度,有效減輕城鄉低收入居民繳費負擔。
提高統籌層級,增強抗疾病風險能力。提高城鄉居民醫保統籌層次,有利于資源整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增強抗風險能力等。
完善報銷比例,降低個人自付經費。其中包括優化醫療服務價格,降低患者負擔;加強對醫保基金的監督和管理,嚴厲打擊違規行為,防止醫保金的濫用和浪費;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費使用效率,將簽約居民醫保使用情況與簽約服務掛鉤。
張廣漢委員:
傳統民居建筑保護更新讓老城區居民住上好房子
■中國城市報記者 鄭新鈺
“保護傳統民居建筑并對其進行更新,不僅能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還能提升老城區居民的生活品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張廣漢說。
張廣漢表示,老城區內的傳統民居建筑是老城區人民群眾安身立命之所,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傳統民居建筑集中成片,是城市歷史文化的集中承載地,有的被公布為歷史文化街區或歷史地段,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核心內容。
“在保護歷史風貌的前提下加強老城區好房子建設,是一項復雜而重要的任務。”張廣漢認為,在對傳統民居建筑保護改造過程中,應尊重老城區居民的意愿和需求。改造方案應充分考慮居民的生活習慣和實際需求,確保改造后的房屋既符合保護要求,又滿足居民的居住需求。
張廣漢建議,對傳統民居建筑的外觀進行加固修繕,內部成套化改造,每家每戶增加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市政基礎設施入戶改造,增加保溫隔熱、隔聲措施,滿足居民對住上好房子的需求;吸引年輕家庭入住,增加歷史街區和老城區活力。
楊蓉代表:
規范充電設施建設消除充電樁安全隱患
■中國城市報記者 葉中華
“目前,居民小區地下車庫‘一車一樁’分散建設存在消防隱患大、電力容量不足、充電設施管理缺失等安全運行風險。”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嶺分局三橋派出所副所長楊蓉說。
對此,她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細化相關配套政策和標準,加強技術支持,保障居民小區地下車庫個人充電設施規范有序發展。
一是政策層面強化分類疏導。新建小區嚴格落實100%預留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安裝條件;既有小區以地面公共車位和鄰近公共停車位為依托,以“統建統服”模式建設公共充電樁;農村地區采用個人樁和公共樁相結合的方式,保障電動汽車充電需求。
二是標準層面強化責任落實。在《電動汽車分散充電設施工程技術標準》(GB/T51313-2018)基礎上,盡快出臺分散充電設施安裝的強制性國家標準。
三是在運維層面強化技術創新。完善充電監管服務平臺功能,將小區充電設施智慧管理納入平臺服務范圍,實現對充電樁的智能控制,為既有小區電動汽車充電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劉尚希委員:
幫助低技能群體走出就業生活困境
■中國城市報記者 邢燦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在走訪調研中發現,近年來,受產業轉型升級、國際市場波動等因素的影響,低技能勞動者就業、生活面臨增收難、家庭扎根城市難、權益保障難等困境。
“究其根源,這與城鄉二元體制直接相關。”劉尚希分析,一方面城市的包容性仍有待提升,低技能勞動者就業、生活需要付出諸多額外成本;
另一方面,鄉村就業、增收的潛力下降,他們不得不離開鄉村謀生。加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由此引致的各種風險最終落到了低技能勞動者身上。
如何加快城鄉二元體制改革?劉尚希認為,需要農村改革與城市改革協同推進,著重從二元身份體制、二元產權制度和二元經濟體制入手,解決低技能勞動者“出村難”和“進城難”的體制障礙,促進就業、住房保障、財產轉讓等方面機會公平。
賈海洋委員:
著力整治社交媒體平臺熱搜
■中國城市報記者 王楠
針對網絡暴力頻發問題,全國政協委員、遼寧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賈海洋建議,加大社交媒體平臺熱搜整治力度。
賈海洋表示,一是加強熱搜干預與調控措施。建議中央網信辦設立“規范熱搜及話題設置”的相關管理措施,督導各社交媒體平臺客觀呈現網絡輿論環境;從管理層面抵制“先炒作再辟謠”的行為,避免公眾的情感與正義淪為平臺和網暴者追逐商業利潤的幫手。
二是建立共享黑名單制度。建議由中央網信辦牽頭建立“網暴黑名單”制度,將在重大網絡暴力事件中利用敏感話題吸引流量進行變現、制造群體對立的網暴賬號列入黑名單;對進入名單的賬號進行限期整改,嚴重者追究其相關刑事責任。
三是下架“未成年人模式”中的熱搜功能。建議中央網信辦敦促各大社交媒體平臺完善“未成年人模式”,在該模式中下架熱搜功能,避免熱搜榜單中的爭議信息、偏頗觀點等使青少年產生焦慮情緒、敵對仇視心理,影響其身心健康。
馮遠代表:
高質量開展老舊小區改造工作
■中國城市報記者 邢燦
老舊小區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
“現如今,我國老舊小區改造存在改造深度不足、改造資金短缺、管理維護缺乏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馮遠建議,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高質量開展,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馮遠建議,推動老舊小區深層次改造。加大調查研究力度,結合城市體檢工作,摸清摸透當地住房存在的安全隱患和小區現狀,進行老舊小區入庫分級建檔;注重加強綠色化、適老化的小區環境改造。
資金保障是高質量開展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重要條件。馮遠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探索實踐,建立政府補貼、居民自籌、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資金籌措模式。
此外,馮遠還建議,加強管理維護。同步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和物業管理全覆蓋,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建立物業行業監管機制,完善物業服務企業及項目負責人信用信息管理辦法及失信懲戒機制;探索“工程總承包+運營服務”一體化改造模式;建立健全城鎮老舊小區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的歸集、使用、續籌機制。
曹暉委員:
進一步提升殘疾人福利保障水平
■中國城市報記者 邢燦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全國政協委員、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曹暉表示,近年來我國殘疾人福利保障工作有著顯著提升,但仍存在一些短板。他建議,進一步提升殘疾人福利保障水平。
“殘疾人及其家庭成員在成長和心理健康方面有著諸多難題。”曹暉提到,一些自幼殘疾的人群由于沒有得到及時的心理引導,導致自身心理素質較差。特殊的家庭情況往往對子女成長、教育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亦不利于其他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發展。
對此,曹暉建議,相關部門鼓勵與動員社會專業力量,為殘疾人開展心理輔導,關心關愛殘疾人心理健康。社區可通過公益活動或購買第三方服務等方式,發揮心理健康輔導專業人士作用,幫助殘疾人及其家庭成員消除自卑、焦慮、孤獨等負面情緒及心理。
曹暉還建議,加大對殘疾人就業的幫扶力度,加強殘聯基層工作力量的保障;健全完善殘疾人無障礙環境建設和交通優惠措施;建立提升殘疾人福利保障水平的常態性調節機制。
宋燕代表:
建立無差別旅游支付服務體系優化游客消費體驗
■中國城市報記者 鄭新鈺
日常生活中,消費支付方式看似小事,但直接影響游客特別是老年游客和入境游客的“吃、住、行、游、購、娛”消費體驗。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在履職調研發現,老年人不愿意或不太會使用智能手機,消費體驗較差;很大一部分入境國際游客較難適應數字生活和線上支付方式。
“例如,手機號碼要實名制,使用免費WiFi需要手機號碼認證;服務語種缺乏,較難進行景區預約掃碼;一些消費場所無法使用國外信用卡,又因無錢找零而拒收現金等。雖然從2023年7月起,微信與支付寶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支持部分境外卡綁定消費,但與更具國際化和便捷度的信用卡支付相比,還存在諸多不便與限制。”宋燕說。
宋燕認為,旅游業態的多元升級和文化底蘊優勢帶來的紅利主要靠旅游消費兌現,旅游消費指數也是旅游經濟指標的最直接體現。提升大眾的旅游體驗,就要讓旅游消費支付不僅便利,更要多元化、無差別化。
為此,她建議,文旅體等服務消費場所進一步完善線上預約購票功能和線下現金、刷卡結算的模式,以適應無差別的旅游支付服務要求。可以逐漸從核心景區、主要商圈入手,針對老年人與入境國際游客等群體,在旅游支付方式上提供更多元的選擇。與旅游有直接關聯的住宿、餐飲、交通、購物等消費場所更大范圍支持信用卡和現金支付,不斷擴大適應國際化需求的支付體系覆蓋面,以數實共生合力促進數字經濟格局下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張其成委員:
推進“中醫生活化”促進全民身心健康
■中國城市報記者 刁靜嚴
“中醫藥學是一門高度生活化的健康醫學,‘中醫生活化’的目的就是培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全民身心健康。”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其成表示,“中醫生活化”是中醫藥學傳承數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是中醫守正創新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應該成為現代民眾養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有力舉措。
然而,目前社會上各種養生亂象時有發生,正確合理又簡單易行的健康生活方式標準尚未形成,中醫藥學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的途徑尚未建立,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中醫養生健康需求。
對此,張其成建議,將“中醫生活化”列為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中醫藥治未病健康工程的重要內容,設立重大研究專項,挖掘整理“中醫生活化”的內涵,制定“中醫生活化”和健康生活方式標準及動態監管體系。此外,還要建設高標準“中醫生活化”傳播平臺,推進并規范“中醫生活化”相關產業發展。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3月11日 第10-11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