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今年全國兩會的一大熱詞。國務院總理李強3月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著力補齊短板、拉長長板、鍛造新板,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
推動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要培育、壯大縣域重點產業鏈。因為,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完整空間載體,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發展縣域經濟關鍵支撐在縣域產業。所以,促進縣域重點產業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對于做大做強縣域經濟、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經過多年努力,我國部分縣域重點產業鏈具備了相當規模和比較優勢,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有力支撐。
當前,全球產業鏈格局正加速重塑,要求我們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寶貴機遇,正視部分縣域產業發展定位不夠清晰、產業布局比較分散、產業鏈條較短等不足和問題,圍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個核心,進一步提升縣域重點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而成。從實踐看,我國縣域中產業規模較大、產業鏈發展路徑較清晰、鏈條相對完整、龍頭企業帶動性強、產業集聚度較高的重點產業鏈,從形成、發展到壯大,都依賴創新的強力主導,體現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發展方向。例如,福建省晉江市的紡織鞋服產業鏈,2022年產值4410億元,占全市工業產值60%,占全省紡織鞋服產業產值35%。其不斷做大做強的關鍵,就是科技賦能,將“晉江制造”變為“晉江智造”。近年來,該市打造了一批頂尖創新平臺,構筑研發創新高地,陸續建設了福州大學晉江校區、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等,形成四大高校、九家高水平“國字號”研發平臺攜手共進的格局。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只有加強科技創新,努力突破掌握原創性技術、顛覆性技術、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高水平科技自強自立,及時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才能推動縣域重點產業鏈持續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人才是根本。這就要求我們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收入分配、合理流動等機制,完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教育、科技和人才之間的良性循環,源源不斷地激發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推進高質量發展,基礎在縣域、難點在縣域、潛力在縣域。相關部門需要引導企業把提升創新能力、創新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平臺建設、加強科技攻關、壯大人才隊伍、促進成果轉化,不斷強化縣域產業鏈發展的創新支撐。只要持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以重點產業鏈為主體,推進縣域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必將能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3月11日 第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