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河畔,清溪隨行,流淌著悠悠歲月;人文薈萃,鐘靈毓秀,演繹著匆匆年華;雨露潤澤,陽光播撒,蘊育著芬芳桃李;時光荏苒,吐納英華,滋養著莘莘學子。這里就是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南朝鮮族鄉漢族中心校,一所綠樹環抱,藥草飄香的九年一貫制新型農村學校。
近年來,為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可靠建設者和接班人,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南朝鮮族鄉漢族中心校大力挖掘傳統中醫藥文化優秀教育資源,以“砥礪教育”辦學理念為支撐,以勞動實踐基地百草園為依托,以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為載體,全力打造“中醫藥文化+”特色品牌,深挖本地自然與人文資源所蘊藏的中醫藥文化教育元素,積極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中醫藥文化傳承新模式,讓學生在豐富的勞動實踐中認識道地中草藥,積累中醫藥文化基礎知識,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養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培養吃苦耐勞、知行合一、合作互助的精神品質,從而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努力實現“教好書、育好人”辦學目標。
中醫藥文化+美育特色體系,靚文化建設
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引領“胸懷家國天下 砥礪美麗海中”大美育體系的構建。以百草園、果樹園、五谷園、蔬菜園、春華亭、秋實亭、文化廊等為主體的“美育”文化景觀,讓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感受美、發現美、實踐美、創造美。制作中醫人物、中醫典故、中醫著作、中醫運動等展板,與哈師大教授和研究生一起制作中醫藥標本墻,廣泛宣傳以人為本、生命至上、天人合一、自強不息的中醫藥文化核心理念、中醫適宜技術和養生保健知識,培養學生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
中醫藥文化+教育生態建設,興陣地建設
將中醫藥文化元素納入學校教育生態打造,學校興辦5000平方米勞動實踐基地,種植黃芪、射干、石竹、紅花、黃精等38個品種中草藥,600棵桑樹、500株連翹、20株榆葉梅、70株玫瑰、200株果樹,6種豆類農作物、十余種蔬菜。全方位、全維度為師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環境,打造文明有序、健康和諧的美麗海中、文化海中、愛心海中、快樂海中。
中醫藥文化+金色勞動教育,融課程建設
開設中醫藥知識課和中醫藥手工課,認識炮制器具,了解農耕文明,掌握種植技巧,開展創意制作。組織編寫《海中勞動》《海中神農》等校本教學資料。通過種植、采摘、品嘗、炮制、體驗,科學合理地設置能聽懂、有特色、重體驗的海中小神農課程架構,建立任務清單,促進與學科課程的深度整合,把書本知識種進田園,把學科課堂搬進“農場”。培育學生的自立精神、共生意識、科學態度和人文情懷。不斷深化農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為農服務能力,為地方經濟發展積蓄特色人才。
中醫藥文化+信息技術融合,強資源建設
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基礎作用,立足學校實際,多途徑探索、多元化實施。以“頌春”“樂春”“繪春”“品秋”“拾秋”“曬秋”為載體,將“手繪中草藥風箏”“端午畫蛋”“端午撞蛋”、做香包、包藥粽、斗百草、做壽面、打月餅、包餃子等通過小視頻方式,記錄勞作過程,體驗種植快樂,享受收獲喜悅,用智慧勞動彰顯“融以創美、勞以生慧”的教育新樣態。
歷經一年時間完成涵蓋由來、習俗、三候、詩詞、飲食、養生、絮語的二十四節氣網頁制作。學生在實踐中成為節氣文化的探索者和傳承人。
與智慧教育相結合,運用互聯網技術建起數字化資源,通過二維碼生動形象呈現中醫藥知識,加深孩子對中醫藥文化的認知。在德智體美勞中傳承中醫藥文化,進而達成“五育并舉”的終極育人目標。
中醫藥文化+學生核心素養,行活動建設
讓學生在觀察、對比、實驗、記錄、探究中發揚團隊精神,學會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以及與他人的平等交流的能力,感悟勞動樂趣。在“人參種植”“標本制作”“詩詞吟詠”“湯歌傳唱”“耳穴杵針”“健身養生”領略中華文化魅力,樹養學生家國情懷。
教育是一個國家立國之本、一個民族興旺之石。“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今天,海中師生站在“振興鄉村”的國家戰略背景下思考鄉村教育,本著對一切有利于發展的新生事物抱有一種積極的態度,一種全力以赴的勇氣,在這片金色的沃土上,走進真田園,感受真農業,辦好真教育。傳承、守正、延續、發展,播撒中醫文化的種子扎根鄉土,讓中醫藥文化在海中遍地開花!(臧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