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是福州市閩清縣縣城所在,以山為枕,臨水而居,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居民,梅城鎮將改善鄉村人居環境作為突破點,凝聚各方力量,持續打造宜居和美、精神共富的鄉村風貌。其下轄的大路村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完成了潔村貌、興文化、齊人心的蛻變,先后榮獲市級鄉村振興四星級村、市級文明村鎮等多項榮譽,為鄉村人居環境提效增質探索出一條“人人盡責、多方共建、資源活化”的發展新路徑。
積分賦能,激發參與動力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堅持問需于民,突出農民主體”,激發鄉村治理內生動力。只有引導每家每戶自覺、長效維護好房前屋后的生活環境,鄉村才能美得長久、美得實在。因此,大路村將“積分制”引入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體系,依靠“智慧福分”小程序,以家庭為單位開展每月評比并發放積分。村民們可以直接使用積分,在村里的積分超市中兌換生活用品;與此同時,各類表彰、榮譽和扶持性政策,也會優先向評比中的先進戶傾斜,如與縣農村信用合作社合作推出“梅好積分貸”專項信貸產品,提供利率優惠。當前,全村206戶家庭均加入了積分獎勵體系,村民們對照評分標準整改和維護環境的積極性大大提升。
愈發整潔干凈的秀美家園,愈發完善健全的獎勵體系,為扎根在此的村民帶來幸福感、滿足感的同時,也鼓舞著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大路村人居環境的建設和維護中。這是形成“人人參與”環境整治的內生動力,也逐步推動大路村形成了“人人滿意”的人居環境和治理體系。
匯聚合力,共治公共空間
老街、廣場、公園……作為鄉村基礎設施重要組成部分的公共空間,是村民們參與公共事務、開展文化活動的重要載體,承載著傳承和創新鄉土文化、涵養村民精神生活等多重功能。對于鄉村公共空間建設長期以來缺少資金、缺少人力、缺少維護的痛點,梅城鎮政府和大路村“兩委”主動牽頭,團結各方力量,形成了一支有力、有序的治理隊伍。村“兩委”定期督查衛生保潔隊伍工作情況,結合群眾意見,完善垃圾處理體系;組建志愿者小組,發放人居環境工具包,清理街頭巷尾違規張貼的小廣告;與縣司法局合作成立公益活動基地,定期安排社矯人員參加社會服務;大路村愛心企業捐贈物資五千余元,提供環境清理工具、積分超市商品等物品。除此之外,梅城鎮鎮政府還開展“‘梅’翻了我的‘城’”人居環境提升系列活動,以視頻征集、文藝晚會、親子活動等形式,鼓勵廣大城鄉居民積極參與到人居環境提升的實踐中。
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多元主體協同共治體系,是實現鄉村公共空間有效治理的關鍵。大路村積極踐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匯聚多方力量,做到了鄉村公共空間“有人管、有錢管、有機制管”,共同還鄉村一片潔凈、清朗。
古厝煥新,助力文旅發展
“古厝”是福建對古民居、老建筑的特色稱謂,古厝歷經風雨滄桑,見證時代變遷,記錄傳承文脈,也呈現出別具一格的鄉土風貌,是鄉村寶貴的文化資產。保護好古厝、利用好古厝,使其在融入鄉村振興大藍圖的過程中重現生機,成為鄉村中一道最為亮麗的風景線,是大路村村民一直以來的愿望。
同安厝是大路村活化利用古厝的典型案例。同安厝是毛氏祖宅,飛檐翹角,古香古色。但2016年“7.9”洪災后,同安厝受損嚴重,逐漸荒廢,昔年風采不再。通過多方協商,大路村啟動了同安厝修繕與活化利用項目,遷入梅城鎮文化站。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加固建筑本體,使用原有構件,在保留同安厝建筑本體和風格韻味的同時,將室內空間打造為梅城鎮文創基地和非遺分館。除此之外,大路村還將新厝建設成青年眾創空間和中小學研學基地,結合生態稟賦,打造口袋公園,開展露營、陶藝等活動,為大路村引資、引才注入新動力。
清溪抱村流,長夏事事幽。在持續提升鄉村人居環境的道路上,大路村將繼續以積分激勵制度、多方共治體制和古厝活化項目為“三個抓手”,深入挖掘自然之美和文化之美,以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四宜”鄉村為目標,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內生活力。
(供稿:閩清縣梅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