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主題為“做最好的自己”的黃埔科普講壇第15期活動在廣大附中黃埔實驗學校舉辦。本次活動邀請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兩位博士老師作為主講人,與現場400多名師生共同探討孤獨癥與抑郁癥的區別,探秘蛋白質的本質,從身體和心靈出發,做最好的自己。
講壇現場
本次科普講壇由廣州開發區科學技術協會、廣州市黃埔區科學技術協會、廣州市黃埔區教育局、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魚珠街道辦事處共同主辦,廣東正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辦,黃埔少年科學院魚珠分院、廣大附中黃埔實驗學校、深圳中科創科有限公司協辦。
胡昱助理研究員-《孤獨星球》
孤獨癥(又稱自閉癥)在我們的生活中或許并不常見,我們常常聽見別人說自己得了抑郁癥,這兩者有什么區別?自閉就是自閉癥么?抑郁=抑郁癥?胡老師從流行病學、臨床診斷、發病病程等幾個角度手把手教大家區分孤獨癥與抑郁癥。
孤獨癥全稱是“孤獨癥譜系障礙”,近20年每1萬名兒童中就有30-50人發病,約占人群的0.7%-1%,且男性發病率比女性高,遺傳因素導致的發病概率達到80%,兩大典型癥狀是社交障礙與重復刻板運動;在研究領域,通常采用研究動物模型的手段進行行為學、形態學、功能3個方面的研究,胡老師用幾個視頻將正常發育的兒童與孤獨癥兒童、野生型(即正常)非人靈長類模型與突變型非人靈長類模型在行為學、社會交互、視覺、嗅覺方面的區別清晰展現,使大家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孤獨癥能否早期篩查呢?答案是可以的,主要是通過發病兒童的早期表現、心理行為發育的問題征象等等進行早期篩查;那孤獨癥可以通過基因測序進行早期篩查么?答案是不完全可以,自閉癥是由多條染色體上多個基因發生異常所致,這些基因參與了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調控,但是并非所有孤獨癥患者都有明確的基因突變,因此,基因測序并不能對患者篩查完全。
抑郁癥相比于自閉癥,有很明顯的“三低、三自、三減”癥狀,流行病學報告指出人群中約4.4%的人會患病,且女性發病率比男性高,遺傳因素導致的發病概率約50%;抑郁癥類型有4種,其中重性抑郁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約50%的人初次發病時<40歲,首次發病的高峰期是18-25歲;治療方法有藥物、腦刺激等多種;在中國,兒童出現抑郁癥狀的比例高達19.85%,造成兒童抑郁癥的幾個因素主要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環境因素。
不管是患有抑郁癥還是孤獨癥,我們都應該理解并尊重每一個人。做最好的自己,可以從更多地理解他人開始。
馬寅仲副研究員-《請問,您是“蛋白質本質”嗎?》
蛋白質長什么樣?它有多大?它的功能是什么?馬寅仲老師從細微之處,用自問、追問的有趣方式,帶領大家探索了蛋白質的奇妙世界,展現了一個從微觀到宏觀的科學探索過程。
首先,大家共同探討了蛋白質的大小,蛋白質微小到肉眼不可見,但卻是生命的基本構建材料,馬老師從關注蛋白質的大小引導我們的學生將還原論(研究單個蛋白質)和整體論(研究蛋白質如何協同工作)進行辯證統一,從最基本的層面開始理解生命的本質,從細微之處窺見我們的生命;隨后,我們跟著蛋白質開始構建生命,由氨基酸排列與折疊形成的蛋白質,組成了我們復雜的生命現象,通過對這種獨特的三維結構進行展示和剖析,大家了解蛋白質工作原理的關鍵——結構決定功能,更好地理解生命體是如何在分子層面上被“構建”;最后,我們一起討論了蛋白質的功能及其實際應用,它們在細胞結構、信號傳遞、代謝調節和免疫反應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是食物、也是藥物、甚至是毒物,了解蛋白質的功能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生命過程,還能指導我們開發新的治療方法,真正地“挽救生命”。
這種科學探索層層深入、不斷自問追問的過程,不僅僅是一種研究方法,更是一種科學哲學思想:通過觀察和研究最基本的生命單元,我們可以逐步揭示生命的奧秘,理解微觀世界與宏觀生命之間的內在聯系,"蛋白質有多?。?quot;"把一個蛋白質拆開會發生什么呢?""吃進肚子的蛋白質會怎樣呢?",每一個問題都引導我們更深入地思考,更全面地認識生命的本質。
這種方法體現了科學研究的精髓:不斷提出問題,尋求答案,然后基于新的認知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
最后,馬老師希望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中能做到自問和追問,通過這種科學方法做到最好的自己。
圓桌問答環節,現場互動氛圍熱烈,同學們紛紛舉手向老師提問:馬達蛋白怎么自己停下來?細胞怎么發現病毒的?孤獨癥都是天才么?如果身邊有孤獨癥的孩子,我們要怎么和他們相處做朋友呢?
大家的問題不僅限于科學事實,還涉及到了對孤獨癥患者的同理心和接納,展現了同學們對于生命多樣性的尊重和對科學探索的熱情。在老師們的耐心解答下,同學們更加懂得了如何將科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如何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理解和幫助周圍的人。
黃埔科普講壇由廣州開發區科協(黃埔區科協)創立,旨在結合黃埔少年科學院各街鎮分院、科技型企業、科研院所和區域產業特點,為轄區內公眾帶來科普盛宴,共話科學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