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食、清掃、巡欄……初秋清淺,和煦的陽光剛剛捎走些許薄涼,湖北省襄陽市長坪鎮陡山村三組的項寶玲已經走進養豬場,開始了一天的忙綠。“養殖場現存欄150多頭,每天睜眼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它們喂飽,然后再去管煙田的事,就只剩最后一批上部煙葉沒烘烤了。”項寶玲一邊忙著清掃豬圈衛生一邊介紹。
項寶玲今年39歲,高中畢業后外出打工,在外闖蕩十幾年后,看到父母年紀大了,加之兩個小孩上學,他有了回村發展的念頭。
陡山村是個傳統的種煙村,也是襄陽市煙草專賣局(公司)的結對幫扶村。近些年,在煙區黨委政府和煙草駐村工作隊的傾力支持下,修產業路、建水管網、蓋烤房、開荒田,隆隆機器聲中,陡山村被打通了產業發展的“毛細血管”,實現了“舊貌換新顏”。
“我們村因為山多、山陡,才取名陡山,以往運輸出行都不方便,在家掙錢沒好門路,我就過年回來一趟。這幾年,農村的政策越來越好,我們村的路、水、電問題都被解決了,我覺得回來發展是個好機遇。”
項寶玲煙葉編竿場景。
下定決心的項寶玲說干就干,2020年,他拿出自己多年打拼的一百多萬元積蓄新建了一個標準化生豬養豬場,年出欄1000頭以上。養殖產業竅門多、市場波動大,為保障養豬場順利運行,他主動學習生豬養殖技術,引進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熱心為周邊群眾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兩年豬肉市場行情不好,項寶玲采取保留種豬、多賣小豬、保持適度養殖規模的措施,既維持了銷路,又避免錯過養殖周期的“拐點”。
在發展養殖業的同時,受煙草行業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兩委的影響,經過多方面的了解和分析,項寶玲選擇了種植煙葉作為第二產業。
襄陽市局駐村第一書記龔傳清指導項寶玲鮮煙分類場景。
“我愿意種煙,最主要的原因是服務和收益有保障。有駐村技術員指導煙葉的種、管、采、烤,煙站統一收購,不擔心賣不掉。現在很多環節都實現了機械化,烤煙不用熬夜了,種煙比以前輕松多了。今年前期干旱,中期雨水多、煙葉返青,煙站組織了環剝專業服務隊幫我環剝煙株,大大降低了烘烤難度。”項寶玲說。
受益于襄陽市煙草專賣局(公司)的新型職業煙農培育政策,項寶玲積極參加線上線下技術培訓,掌握了過硬的煙葉種植和烘烤技術;充分利用自己養豬廠的優勢,主動開展豬糞堆捂還田,以糞養地、改良土壤結構,增加煙田的有機質含量,產出了不少高油分煙葉;盤活拋荒田,開展連片種植和換茬輪作,帶動了周邊留守家庭人口就近務工增收。今年,項寶玲一共種了80畝烤煙,預計凈收入15萬元以上。
項寶玲懷抱初分后的“中高油”煙葉場景。
“以往外出闖蕩的日子里,年年中秋和朋友一起過,想起家人總會有點無奈和酸楚。現在回家發展,前幾天中秋節忙完煙葉、養豬場的事兒,和一家老小聚在一起吃月餅、聊聊天,再看那樹梢上的月亮,覺得格外近、格外圓、格外明亮!”談起回家發展的感受,項寶玲語感到滿足。
秋日一點一點向上升起,山坳間的養豬場和烤房都被染上了一層淡淡的金黃,隨風摩挲作響的煙葉在做奔赴烤房前的告別,炊煙里飄來了鍋巴飯的香氣,那是家的味道、是團圓的味道,也是項寶玲心中最美的畫。(圖文:全春喜,周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