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絲,音同“刻”,是一種源于中國河北定州的傳統絲綢織造技藝,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緙絲被譽為中國古代絲織工藝中的頂尖技藝,其工藝復雜、精湛,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緙絲之所以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項瑰寶,源于其獨特的工藝和極高的藝術價值。緙絲的制作不僅復雜,且為目前唯一無法被機器取代的絲織工藝,共16道工序全部依賴于匠人手工操作。緙絲作品素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美譽,因其工藝精細、耗時久遠,而被視為奢華的藝術品。從古至今,緙絲作品不僅是貴族和皇室的御用品,更是文化傳承與藝術表現的載體。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工藝價值,至今仍是無法被現代技術替代的經典,被稱為“織中之圣”。
紫鸞鵲譜(遼寧省博物館藏)
緙絲的制作工藝:雕刻般的絲綢藝術
緙絲工藝的核心在于“通經斷緯”,其精髓在于用素色生蠶絲作經線,彩色熟蠶絲作緯線,逐色緙織,形成獨特的雕刻效果。經緯線的交錯織造,使得緙絲作品在視覺上具有雕琢般的立體感。緙絲作品的特殊性在于其雙面同樣的精細圖案,不論正反面,圖案的色彩和線條均一致,充分體現了緙絲技藝的精湛。
緙絲的制作工藝極為復雜,匠人需要在一個緯度上多次變換不同顏色的緯線,以表現豐富的花紋圖案。每公分的寬度由24到25根蠶絲線組成,而每根蠶絲線又被細分為6股,這意味著每公分有144根絲線交錯排列,相比之下,緯線的數目就更多了。如此高的線密度和復雜的變色工藝,使得緙絲作品的制作過程極為耗時,通常一件緙絲作品的完成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
緙絲技藝不僅要求匠人具備高超的技藝,還需要對藝術有深刻的理解。緙絲匠人需對自然景物、人物形態、動物結構等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藝術表現力,方能在絲線上呈現出逼真的畫面。因此,每一件緙絲作品不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匠人藝術修養的體現。
定州緙絲的歷史淵源
定州,作為緙絲的發源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根據定州漢中山王墓地的考古發現,早在漢代,定州地區就已經出產毛、絲麻等平紋織物,這也被認為是緙絲工藝的早期雛形。隋唐時期,隨著桑蠶技術的普及,定州成為全國著名的絲綢集散地。唐代文獻《通典?食貨?六賦稅》中記載,河北道博陵郡(今定州)的常貢絲織品達到1575匹,占全國的46%,居全國之首。
到了宋朝,定州的緙絲工藝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緙絲不僅在技法上更加精湛,圖案紋飾也變得愈加復雜、華麗。緙絲作品不僅用于帝后服飾的制作,還大量應用于摹緙名人書畫,緙絲也成為專屬于皇家御用的頂級絲織品。時稱“天下織品,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定州緙絲,以宣和時期所制最盛”。
宋徽宗趙佶對緙絲藝術情有獨鐘,甚至為定州緙絲作詩:“雀踏花枝出素紈,曾聞人說刻絲難。要知應是宣和物,莫作尋常黹繡看?!边@首詩不僅表現了宋徽宗對緙絲技藝的推崇,還道出了緙絲工藝的難度和精湛之處。
北宋時期的緙絲名家沈子蕃就是定州人,其傳世作品至今仍被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其中代表名作《梅花寒鵲圖》被稱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十大鎮宮寶之一,成為中國藝術史上的珍品。
梅花寒鵲圖(故宮博物館藏)
2021年,定州緙絲織造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緙絲與定州王氏家族的歷史傳承
緙絲技藝的發展與定州王氏家族有著深厚的淵源。南宋時期,由于宋金之戰,國家政治和經濟中心南移,定州緙絲藝人沈子蕃與其得意弟子王良逃離定州,至江蘇吳郡(蘇州)沈思橋,開始在南方傳播緙絲技藝。從此,緙絲技藝在南方生根發芽,沈子蕃延續了緙絲的發展,成為了蘇州緙絲業的開創者。
不久后,沈子蕃的徒弟王良召集中山府(定州)的緙絲藝人回到定州,繼續推動緙絲技藝在北方的發展,形成了“北有定州,南有松江”緙絲業發展的良好局面。這一歷史進程不僅奠定了緙絲技藝的傳承基礎,也為后世的緙絲文化保護與推廣提供了寶貴的歷史依據。
思本堂的歷史與緙絲文化傳承
思本堂創立于1796年,是定州王氏家族緙絲技藝傳承的老堂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年間,定州緙絲藝人王志春被選入宮廷,專門為皇室織造龍袍和霞帔等御用品。王志春去世后,其后代王新亭繼承了家族的緙絲技藝,成為慈禧太后的御用緙絲匠師。王新亭的侄女王思蘭自幼便對緙絲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后來也成為了緙絲技藝的杰出代表。清朝滅亡后,王思蘭選擇回到故鄉定州,并將自己精心制作的四副緙絲作品制成團扇,贈予家族的四位同族弟弟,象征著緙絲技藝的家族傳承。
定州王家四把緙絲扇
作為河北省首批老字號文化企業,思本堂在緙絲技藝的保護、傳承和創新中一直走在前列。如今,思本堂在定州王氏緙絲第七代傳承人王鵬巍的帶領下,繼續致力于緙絲技藝的發揚與創新。王鵬巍以“承繼緙絲藝術,弘揚華夏文明”為己任,保持古法緙絲技藝的傳承,深度研發和創新緙絲技法,并不斷創新緙絲的現代應用,使時尚與古典巧妙融合,賦予緙絲作品新的生命力;與眾多高校合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校園,開創緙絲工藝高校師徒傳承制的先河,促進緙絲產業可持續發展,推動緙絲工藝走向世界。
王鵬?。?/p>
定州王氏緙絲第七代傳承人
河北省政協委員
河北民間工藝美術(緙絲)大師
河北省突出貢獻技師
享受省級特殊津貼
2017年獲得國家藝術基金
緙絲藝術的守護者與創新者
王鵬巍,1968年生于河北定州,作為定州王氏緙絲家族的第七代傳承人,她自幼受到緙絲藝術的熏陶,深受家族長輩的影響,并在多位名師的指導下,打下了深厚的緙絲技藝基礎。她以“數十年磨一劍”的匠心精神,潛心研究緙絲藝術,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相結合,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緙絲作品。
王鵬巍的緙絲作品以精細入微、技法多變、風格獨特著稱,不僅在國內廣受贊譽,還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了緙絲藝術的獨特魅力。近年來,王鵬巍的作品先后在德國、英國、塞浦路斯、意大利、法國等國展出,推動了緙絲藝術走向世界,贏得了國際友人的高度贊譽。她的作品不僅被國內多家一級博物館收藏,還多次榮獲國內外藝術獎項,她先后十多次接受中央電視臺多個頻道的采訪和緙絲藝術專題片的拍攝,成為當代緙絲藝術的領軍人物。
緙絲工藝的搶救性傳承與創新
為了搶救性保護瀕臨失傳的緙絲技藝,2016年,在河北省教育廳的政策扶持下,王鵬巍與河北冀中職業學院合作成立了定州緙絲大師工作室,開設了為期三年的緙絲大專專業,首創了緙絲工藝高校師徒傳承制的先河。這一舉措不僅讓緙絲技藝得到了系統化的傳承,還培養了一批新生代緙絲人才,確保了這門古老技藝的生命力在新時代得以延續。
定州緙絲大師工作室
除此之外,王鵬巍編寫了《緙絲工藝教程》《緙絲圖樣繪制教程》等專業教材,出版中華技藝書系《緙絲》一書。
數十年來,王鵬巍與定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和聾啞學校合作,專門為聽障兒童提供學習緙絲技藝的機會,并為她們提供就業崗位。這一公益行動為這些殘障群體打開了一扇通往藝術殿堂的大門。
至今,王鵬巍的“緙絲之魅”公益課堂已成功舉辦100余場,參與者達上萬人次。
“絲絲真情,表里有道”是王鵬巍對緙絲藝術的獨特詮釋。她堅信,做緙絲就像做人,需要誠實守信、腳踏實地、堅持不懈、不斷進取。這種匠心精神,便是緙絲技藝的靈魂所在。
多年來,為了振興緙絲產業可持續發展,王鵬巍和她的思本堂在全國多地舉辦了緙絲文化的展覽,和清華大學、北京服裝學院、河北美術學院、河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天津工業大學等多所高校合作,力圖讓更多的人感受緙絲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價值,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推廣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她的故事和精神,激勵著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到緙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中來。
緙絲作品的藝術與市場價值
緙絲作品因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悠久的文化底蘊,具有極高的藝術和市場價值。緙絲作品往往以蠶絲、金銀絲為原材料,色彩自然,紋理細膩,有“奪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長”的美譽。緙絲作品不僅能經受時間的考驗,長期保存,且歷久彌新,被譽為“千年不壞的藝術織品”。因此,緙絲作品不僅在藝術領域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在投資市場上也有著重要的地位。
近年來,緙絲作品在拍賣市場上屢創高價。2004年,緙絲作品《欽定補刻端石蘭亭圖帖緙絲全卷》在中國嘉德的春季拍賣會上拍出了3575萬元的高價,成為當時市場的焦點。2011年,緙絲作品《緙絲陀羅尼經被》以1.3億元成交,再次刷新了世界緙絲作品的拍賣紀錄。2021年,保利拍賣行拍出了一件清代乾隆年間的緙絲作品《欽定補刻端石蘭亭圖帖緙絲手卷》,以2.4億元的高價成交,彰顯了緙絲藝術的非凡價值。
欽定補刻端石蘭亭圖帖緙絲手卷
緙絲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作為中國古老的傳統技藝之一,緙絲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王鵬巍及其團隊通過創新和推廣,使緙絲技藝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通過搶救性保護和不斷創新,緙絲藝術不僅得以傳承,更在全球舞臺上展現了其獨特的魅力與價值。未來,緙絲技藝將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持續發展,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