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華秋濃,石榴似火,又是一年石榴紅。
“泉水細潤玻璃碧,榴子新披瑪瑙紅。”明嘉靖年間,張惟恕的《九日登山》一詩,生動地描繪了懷遠石榴豐收的景象。而今,位于淮河岸的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張壩村呈現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10月11日清晨,沿著村委會前筆直的柏油路向東行,路邊翠綠的石榴林中,圓潤鮮亮的石榴綴滿枝頭、壓彎樹梢,果農們或養護修剪果樹靜候豐收,或穿行其間采摘成熟石榴,描繪出一幅溫馨而生動的果園畫卷。
成熟石榴只需輕輕褪去果實套袋,紅里透黃的果實就立現眼前、清香四溢,剩下的便是選果、包裝、分箱,一氣呵成。
在石榴園里,務工的村民正戴著斗笠,在細雨中把被風吹落的果套輕輕地套在石榴上。“我們既是石榴園的工人,又是這兒的村民,在家門口干活不僅可以顧家,還能掙錢養家,可謂是一舉兩得。”村民李明軍一邊說著,一邊撥開樹葉,靈活的手指在石榴枝間來回穿梭。
“我這里的石榴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但我們村以前交通不便、種植分散,使得發展受到局限。”張壩村村委會主任施運利介紹說。
村里遇到的難題,就是幫扶的重點。從2015年至2023年,安徽煙草商業系統先后向張壩村派出3名駐村干部,才讓張壩村徹底擺脫了貧困的帽子。
曹漢軍作為張壩村的首任駐村干部,通過深入實地調研,憑借地域特色與村莊實情,與村委會緊密協商,成功吸引投資,推動了土地流轉,創建了一個占地廣達5000余畝的石榴園。然而,對于張壩村而言,石榴園的落成僅是新征途的起點,隨之而來的種植技術、果實采摘及銷售等環節均成為亟待克服的挑戰。
為確保石榴產業的持續繁榮,曹漢軍與村“兩委”攜手,積極引進專家智慧,從品種甄選、環境優化到施肥策略,全方位提升種植水平。同時,他們深入實踐,探索石榴采摘技巧、保鮮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力保石榴園穩健運營。
2018年4月,邵先上接力駐村幫扶重任,此時石榴園內已果實累累。
一顆顆石榴讓村民嘗到了甜頭,邵先上駐村期間,深化石榴產業鏈,推動深加工,他認為這是引領村民邁向富裕的關鍵。于是,他主動與企業洽談,擴大投資,建立起石榴加工廠,不僅研發出石榴干紅、濃縮汁、果醋、白酒等上百種產品,還為村民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隨著優質石榴與加工品的誕生,如何拓寬銷售渠道,實現產品價值最大化,成為新的課題。第三任駐村干部張偉接棒后,聚焦數字化營銷,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電商直播,并與多家超市、水果批發商建立穩固合作關系,確保石榴產品能夠迅速、順暢地走向市場,實現了從種植到銷售的全產業鏈升級,為張壩村的石榴產業注入了強勁動力。
張壩村石榴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讓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更帶動了周邊研學、旅游的興起,“鄉村旅游+電子商務”已成為當地的特色名片。駐村干部張偉說:“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我們要由‘輸血’向‘造血’幫扶方式轉變,讓村民走上可持續的致富路。”
張壩村產業升級,從單一石榴種植拓展為以石榴為核心的多元化產業集群,總產值已超600萬元。一任接一任的駐村干部接力奔跑,讓張壩村的石榴產業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也為鄉村振興書寫了生動注腳。
秋天有最美的色澤,有豐收的喜悅。如今,在張壩村希望的田野上,一個個奮斗的身影正在譜寫鄉村全面振興嶄新的篇章。(韓家東 梅圓 何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