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如潮水般洶涌,每個人都被賦予了記錄時代、傳播聲音的可能。李立新,這位擁有十幾年網齡的資深網民,恰似一位執著的文化耕耘者,以筆為犁,以心運鏡,在廣袤的網絡天地間,開辟出一條傳遞正能量的希望之路。
李立新的網絡創作之旅,始于對信息的渴望與分享。從早期在電腦和手機上瀏覽新聞、偶爾投稿參賽,到后來開啟博客寫作,再到精心打造微信公眾號“人文湘湘”,深入網絡創作的核心領域,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堅定而踏實。
“人文湘湘”公眾號自 2017 年創辦以來,成為了李立新傳播正能量的主陣地。盡管運營公眾號占據了他大量業余時間,熬夜加班成為常態。李立新深知,這個小小的微刊,早已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創作天地,更是文友們共同堅守的精神家園,是千百萬粉絲寄托文藝情懷、追求文化雅趣的心靈港灣。它承載著鄉村、農民工以及群眾的心聲與渴望,關系著數千粉絲的真摯情義與創作靈感。想到這些,李立新便覺得渾身充滿力量,所有的疲憊都煙消云散。
李立新出生于貧苦家庭,雖幼年聰慧卻命運多舛,與大學無緣,甚至連民辦代課教師的機會也擦肩而過。然而,家庭中濃厚的閱讀氛圍讓他在文字中找到了慰藉與力量。盡管在升學之路上折戟沉沙,但在文學創作的海洋里,他卻如魚得水。近年來,他的作品不僅頻繁亮相于祁東報(現祁東時報)等媒體,而且在學習強國、工人日報、中工網、湖南日報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上嶄露頭角。在全國級、市縣級文學比賽中,他屢屢斬獲榮譽,還榮獲祁東縣十佳好網民稱號。
為了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李立新可謂煞費苦心。他積極向新聞界前輩學習,鉆研新聞采編與寫作資料,兼任特約記者與通訊員,加入祁東縣作家協會、攝影家協會及互聯網協會等。通過不斷努力,他將“人文湘湘”打造成一座連接黨政與百姓的橋梁。公眾號積極反饋群眾對國計民生問題的建議,從郵政特快專遞服務的優化升級,到過水坪街上停車場的合理規劃與協調;從姊妹嶺方向群眾出行難題的破解,到鄉村公路公交車售票方式的創新,這些來自祁東大地上帶著泥土芬芳的金點子與民生訴求,都通過“人文湘湘”這一平臺,得到了有效的傳達。同時“人文湘湘”還開展尋人啟事發布、為英雄后人發聲,呼吁社會關懷、關注宣傳身邊好人好事,如義務修路老人、親民干部等公益服務,將永恒的家鄉之美、湖湘之美、衡祁之美以及時代社會之美,傳播到每一個角落。
生活中,李立新也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善良與正直。在祁東御龍灣啟航學校工作期間,他拾金不昧,撿到一摞百元現金后積極尋找失主并歸還,其事跡被學校與媒體報道。他用行動證明,一個優秀的網絡傳播者,不僅要有才華,更要有良好的品德。
八年的辦刊歷程,近四千篇原創作品見證了李立新的成長與堅持。在持續不斷的更新與創作過程中,李立新結識了無數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些曾經讓他仰望欽佩、覺得遙不可及的文學圣手、新聞巨擘們,如今都真誠地與他交往互動,親切地稱呼他為“李老師”“賢弟”“立新”。他明白,這些稱呼不僅僅是一種禮貌與尊重,更是對他多年努力與付出的認可、鼓勵與鞭策,激勵著他用更加優秀的作品回饋讀者,回報社會。
回首過往,李立新心懷感恩。他感恩這個偉大的互聯網時代,讓他實現了從普通網民到文化傳播者的蛻變,讓草根與各界名流有了平等交流與共同成長的機會,也讓新媒體在傳媒領域綻放光彩。
展望未來,李立新目光堅定。他誓言,將繼續緊握手中的筆,輕按指尖下的快門,敲擊書桌上的鍵盤,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溫度,用文字與鏡頭去捕捉時代的脈搏,忠實記錄盛世風華的壯麗篇章,虔誠講述中國故事的精彩絕倫,讓網絡正能量的聲音傳得更遠更廣。
李立新,雖凡間一微塵,卻有靈魂與亮光。他的故事,是互聯網時代無數正能量傳播者的縮影,激勵著更多人在網絡世界中積極傳遞溫暖與力量,為構建和諧美好的網絡文化環境而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