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程發軔,培風圖南。2024年,隨著聯合工房拔地而起,一臺臺設備安裝落地。10月,云南煙葉復烤有限責任公司麒麟復烤廠整體技改項目投產運行,正式開啟了12000kg/h流量打葉復烤生產新篇章。同時,全新的生產線與工藝路徑也向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們發起了新挑戰。
鍥而不舍,設備經脈摸通透
踏石留印,抓鐵有痕。麒麟復烤廠生產加工車間有一位“百事通”,自麒麟復烤廠1993年建廠以來,便一直在打葉復烤生產一線工作,從最初的叉車工,到后來的烤片操作員,再到現在的生產加工車間班長,五十多歲的董丁喜和復烤設備朝夕相處,已然成為了設備的“老知音”。
三十年如一日,董丁喜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學習,才一點點摸清所有設備的運轉原理,現如今對老車間的設備已經滾瓜爛熟。從預處理到成品下線打包,董丁喜對每一臺設備的“小脾氣”都了如指掌。“風選除雜的高速皮帶一定得盯好了,煙葉水分稍小點就容易堵料。”“一打上邊的比例分料器要根據二潤出口水分調整,水分小了容易堵在后邊。”就這樣,董丁喜通過自己的經驗把老車間的設備管理得“服服帖帖”。
董丁喜指導維修設備 崔哲語/攝)
日新月異,技術變革出難題
白云蒼狗,星移物轉。麒麟復烤廠整體技改完成后,全新的生產線投入運行,讓經驗豐富的“董師傅”也犯了難。數字化的新操作模式也讓董丁喜有些力不從心。
原本用手來操作的截止閥換成精度更高的氣動薄膜閥,原本在線切斷的鋪葉模式也換成了均質化程度更高的離線切段翻箱喂料模式;原本預處理沒有儲存空間的“直腸子”也順應均質化需求,增設了兩個貯柜;全部依賴人來進行雜物挑選也增加了基于圖像識別的光電除雜設備......
設備的更新和工藝路徑改變使得原來自帶導航的董丁喜也迷了路。他曾笑著說到:“原來的生產線,只要你告訴我設備號,我就可以找到設備的具體位置。現在新的生產線,規模比以前更大,工藝也更復雜了,有時候自己轉著轉著自己都會迷路了。”新設備的“新脾氣”讓董丁喜直撓頭。“新的生產線設備都有自己的特點,原來的那套不中用咯。” 董丁喜擺擺手說道。
迎難而上,厲兵秣馬啟新程
山不讓塵,川不辭盈。全新的設備和工藝路徑、陌生的操作方式并沒有讓董丁喜退縮。
董丁喜曾和年輕人聊道:“老生產線的設備都是九幾年的老古董了,別說設備落伍,我們的思維都要跟不上時代了。”新車間生產過程中,董丁喜每天不知疲倦地在設備之間穿梭,熟悉設備的分布位置,認真觀察和記錄設備的運行狀態。用他的話來說,這就是和新設備“交朋友”。“設備和人一樣都是有自己的脾氣的,我們在平常工作中多看多聽,慢慢地了解它們的運行特點,熟悉它們的脾氣,這不就是和設備交朋友嗎?”董丁喜笑著說道。
董丁喜在現場調節設備。崔哲語/攝
在青年職工操作新設備時,董丁喜化身“提問狂人”。如何將生產配方裝載進加工系統、如何將裝滿的貯柜進行出柜操作、光電除雜設備雜物怎么標識......在反反復復的提問、解答過程中,他掏出隨身攜帶的小筆記本,仔細記錄下操作的要領與步驟。閑暇時分,小本子一掏,董丁喜便開始復習,嘴里還不時念念叨叨,以加深記憶。“人上年紀了,記性也不如以前咯,不記下來還真不行了”他笑著說。就這樣,董丁喜慢慢了解了新工藝的操作流程,熟悉了新設備的操作方法。
董丁喜一邊學習一邊記錄。崔哲語/攝
在一次聊天中,董丁喜聊起,有人問他,作為曾經經驗豐富、備受尊敬的老師傅,現在向剛剛工作的小年輕們請教,會不會感覺有一點不好意思。董丁喜卻表示: “俗話說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師,現在的小年輕有著順應新時代的新思維,向他們學習,我感覺自己都年輕了幾十歲呢。”
朝乾夕惕,功不唐捐。就這樣,董丁喜用他三十年如一日堅守與熱愛,再一次與新車間的設備交上了朋友,摸透了它們的“小脾氣”。用他的細致與勤奮,再一次成為了新車間的“百事通”。用他樂觀積極的心態,感染了身邊的人們。(崔哲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