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糧食進了場,算盤跟著想。今年,查哈陽農場深入落實“穩糧穩豆、主攻單產、科技引領、標準提升”工作要求,厚植強落實、強科技、強標準、強創新的“四強理念”,糧食單產和畝效益均有新突破。那么,糧食產量連年創新高靠的是什么?是高標準農田建設沖破了農業生產的“天花板”。
今年,農場立足增發國債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努力在土地高效利用、群眾致富增收、集體經濟壯大等方面下功夫,算好糧食產量、成本支出、土地流轉“三本賬”,力爭讓高標準農田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出更大作用。
算好糧食產量賬“發力”穩產保豐收
小賬連大賬,同樣的地,在高標準示范農田的作用下,產量也大不相同。今年,查哈陽農場完成旱田水肥一體化滴灌共3.7萬畝,經過實收測產,采用水肥一體化模式的玉米平均畝產887.16公斤,比未實施滴灌的地塊畝增產207.16公斤,畝增效200余元。大豆實施“七水四肥”管理模式,最高畝產達314.4公斤,刷新了農場大豆最高單產紀錄。
今年,農場組織管理人員實地踏查,根據不同的地勢條件、土質條件、格田面積,對每個地塊“量身定制”高標準農田建設提質增效工作方案,新建高標準農田7萬畝,治理侵蝕溝6.97公里,新建襯砌渠道38公里,新增格田1.23萬畝。農場實施格田改造后小田變大田,減少了渠系和田埂,同比增加耕地面積1%,增加有效種植面積6200畝,年增加糧食6.5萬斤。
“高標準農田建設補齊了灌溉設施不足的短板,增強了農田的防災、抗災、減災能力,實現旱澇保收,為穩定糧食產能、增強生產效率、提升質量效益奠定了堅實基礎,使糧食總產量的‘天花板’又向上頂了一頂。今年,糧食總產達到50.55萬噸,同比增加3500噸。”農場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國義說。
算好成本支出賬 提質增效有“良方”
高標準農田建設一頭連著生產根基糧食安全,一頭連著種植戶切身利益。10月28日,在查哈陽農場新立管理區規模化格田改造施工現場,推土機、挖掘機聯合作戰,對原有水稻格田進行重新規劃平整。種植戶冉啟民望著即將改造好的格田滿意地說:“把原來面積小、池埂占地大的地塊改造成田成方、埂取直、渠相連的標準大格田,水稻每畝能增產60公斤,節省成本60元。”
今年,農場在擴大水肥一體化滴灌項目面積的同時進行提質升級,把田間路變成硬化路,機電井從50米、60米升級到70米,確保標準更高、設施更完善。水肥一體化項目不僅提高了農作物的灌溉效率,還實現了精準施肥,有效節約了資源,提升了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
“去年,我們創新提出了‘雙三千’戰略目標,即利用3年時間實現全場80%的耕地水田公頃節本3000元、旱田公頃增產3000斤。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采用北斗定位無人插秧機,每公頃節約人工成本3000元,為農場農業產能全面提升夯實根基。”農場副總經理李揚子堅定地說。
實實在在的降本增效讓農業標準化生產路道越走越寬。未來,農場將繼續深化合作機制,不斷完善農田基礎設施,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實現無人化插秧作業面積超過70%,糧食總產達到52萬噸。
算好土地流轉賬 規模經營效益高
大規模高標準農田建設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農工年經營土地面積的數量,帶動土地集約化利用率大幅提升,也促進了土地規模經營的熱潮。查哈陽農場稻花香管理區種植戶萬太江算了一筆賬:“我家有68.7畝地,每畝地流轉后能剩400元,土地凈收入2.74萬元,自己打工每年能賺七八萬元,合計年收入10萬元左右,一家3口基本夠用。”
今年,農場總投資3134萬元進一步升級智慧農業設施,完善數字農業示范區的硬件設備,對軟件系統進行迭代升級,通過數字化平臺實現農業生產管理智能化、標準化。同時,農場還借助數字孿生平臺打造元宇宙空間,通過數字孿生技術與元宇宙的結合,打破現實與虛擬的界限,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體驗農業生產全過程,進一步調動種植戶種糧的積極性。
“有了數字化管理農田,種糧大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更迫切了,每次培訓大家報名的積極性都很高,還有的種地能手自覺到外地學習農機具使用技術。”農業科技服務中心主任紀紅飛說。
如今,在查哈陽農場,廣袤無垠的沃土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農場將進一步提高標準化格田覆蓋率,推進良田良種良法良機深度融合,持續向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方向聚焦發力,為筑牢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增添更堅實的力量。(馬向微)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