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鄉間小路安靜而深邃,昏黃的街燈拉長了樹影。一盞門頭燈孤獨卻堅定地亮著,映襯著一家小店的溫暖。“每天晚上路過這里,總覺得這盞燈特別暖心,”一位村民說,“不管多晚,它都亮著,像是在等我們回來。”
這盞燈的背后,是一對90后返鄉夫妻的創業夢想。幾年打工生活帶來了些許積蓄,也讓他們感受到漂泊的辛酸。為了更好地陪伴家人,他們決定回鄉,用一家煙酒小店撐起生活。然而,剛開業時的小店并不起眼,簡陋的貨架、單調的商品,加上周邊已有幾家老牌商鋪,夫妻倆的日子過得緊巴巴。
“那時候真的很愁。”老板娘回憶道,“有時候一天只賣兩三包煙,看著貨架上的商品積灰,心里特別不是滋味。”
雙線經營:用“煙”帶“品”的特色之路
小店用食品承載鄉愁
一次偶然的機會,夫妻倆與煙草客戶經理聊起了小店的難題。客戶經理向他們介紹了零售加盟終端的優勢和改造方案,并承諾提供全程支持。夫妻倆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決定改造小店,這一決定為他們打開了全新的經營思路。
麻城市煙草專賣局(營銷部)迅速行動,為他們量身設計了一套方案。小店的變化,從打通一面墻開始。以前狹窄的空間因為這面墻而豁然開朗,不僅采光更好了,進店購物的村民也覺得更舒適了。門頭燈換成了明亮的LED,貨架重新布局,還加上了分類標識和燈箱,讓商品陳列更加整齊有序。
“最特別的還是背柜上的那兩個卡通形象。”老板笑著說,“是根據我們夫妻倆設計的,畫里的我們笑著歡迎顧客,一下就讓店里顯得更親切了。”
夫妻倆還增設了“麻城特產區”,擺放老米酒、毛尖茶等地方特產。他們還專門設計了一個小小的試吃區,擺上自制的紅薯干、蘿卜條等手工小零食,供顧客品嘗。“這些零食原來就是自己做著吃,沒想到放到店里竟然成了金招牌。”老板娘提到,她做的蘿卜條還特別吸引外村顧客,“有一次一個村民帶了十幾斤的蘿卜條回去,說是帶回去給親戚小孩吃。”
小店逐漸打響了“煙”帶“品”的雙線經營模式。卷煙依然是主打,而土特產和手工零食則成了特色,既滿足了村民的日常需求,也讓家鄉的味道得以走向更遠的地方。
現代化升級:數字化助力小店蝶變
客戶經理耐心指導“知音通”操作
“以前一到年底就特別忙,算賬、盤貨一團亂。”老板回憶道,“用了知音通系統后,什么賬目都清清楚楚,經營起來比以前省心多了。”
知音通系統的引入,讓夫妻倆的小店在管理上煥然一新。掃碼結賬讓村民買東西更方便,商品庫存實時更新,再也不用擔心斷貨或積壓。老板娘說,有了系統生成的銷售報表,他們能一目了然地知道哪些商品暢銷,哪些需要調整,“我們還發現,紅薯干竟然賣得比一些普通食品還好,后來索性多做一些。”
提到知音通系統的安裝,夫妻倆特別感激煙草客戶經理的幫助。“余經理特別耐心,不僅親自上門調試設備,還反復教我們怎么用。”老板說,“有一次機器壞了,我一個電話打過去,他沒多久就趕來修好了。”
現在的小店,不管是外觀還是管理,都按照品牌化便利店的標準在運營,不少村民甚至調侃這是村里的“高檔便利店”。
點亮鄉村:夫妻倆的小店哲學
小店門頭燈亮起
如果說門頭燈是一盞“信任燈”,那么夫妻倆的創業故事則是一段關于鄉村希望的佳話。
面對創業路上的各種挑戰,這對90后夫妻始終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應對。他們相信,只要用心經營,每一步努力都會有所回報。
“最開始開店時,村里的煙草銷售并不多,加上孩子和老人需要照顧,壓力挺大的。”老板娘坦言,“但我們沒有放棄,生意差的時候,我就想著如何調整商品結構,吸引更多顧客,他則跑出去學習別家店的經驗。”
他們還用心經營著與村民之間的關系。農忙時,主動為村民寄存買來的商品;逢年過節,會給孩子們送上一些糖果或小禮品;有時候,趕夜路的村民也會在燈下停留休息片刻。
老板娘特別堅持的一件事是,每天無論多晚都要亮著門頭燈。“我們堅持每天把燈打開,無論生意好不好,都讓大家知道這家店一直在。”老板娘說,“燈亮著,人心也就亮著,村民需要什么都可以過來找我們。”
如今,這家小店不僅是夫妻倆養家糊口的依靠,更成了鄉村振興的樣板店。小店用“燈”火串聯起村民的日常,照亮鄉村的未來。麻城煙草也將繼續攜手廣大零售客戶,以終端為平臺,深度挖掘麻城的特色資源,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的活力。讓更多“小店”成為鄉村情感紐帶與經濟發展的“大平臺”,點亮村莊的“燈”火,延續生活的“煙”火。(高夢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