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大興區安定鎮興安營村,有一位名叫馬振英的普通村民,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孝老愛親,什么是愛與責任的堅守。
馬振英,1976年10月出生,自1998年與丈夫張春旺結婚來到興安營村后,一直恪守妻子本分,為人低調,待人和善,與鄰里相處和諧。婚后,夫妻二人攜手外出打工,憑借著勤奮節儉的品質,日子越過越好。
然而,命運卻在此時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巨大挑戰。2014年,公公突然身體不適,經檢查被確診為腎病綜合癥,這種病癥使得公公的身體每況愈下,腎臟功能嚴重受損,必須每周前往醫院進行四次透析治療,方能勉強維持身體機能的運轉。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一家人全力應對公公病情之時,婆婆也被病魔悄然侵襲,患上了耳聾癥。這對于整個家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兩位老人雙雙患病,生活自理能力大打折扣,身邊迫切需要專人悉心照料。即便如此,夫妻二人并未在這接二連三的沉重打擊下一蹶不振。他們相互依偎,彼此鼓勵,積極直面困境,毫不猶豫地共同肩負起照顧老人、操持家庭的責任。
劫難踵至,2016年,丈夫張春旺在外出打工期間突發腦出血,需進行開顱手術,前后四次手術花費近30萬元,花光了家里的積蓄,還欠了不少外債。雖成功挽留住了丈夫的性命,卻也讓他喪失了勞動能力。陪公公去醫院透析的重擔就此便落在了馬振英一人身上。每次透析時間漫長,她始終守在透析室門口,不敢有絲毫懈怠,生怕發生意外耽誤搶救時間。公公病情稍有加重,她便立刻帶其就醫,排隊、檢查、拿藥,忙得不可開交。透析結束后,她還會貼心地為虛弱的公公準備好餐食。一時間,馬振英成為了家里唯一的頂梁柱,一家人的生活費、三位病人的醫藥康復費以及孩子的學費等所有壓力都壓在了她的肩上。然而,她并沒有被這沉重的負擔壓垮,毅然決然地挑起了家庭的全部擔子。
除了經濟上的壓力,在日常瑣事中馬振英同樣展現出了堅韌不拔的品質。她每天重復著幫公婆按摩、燙腳、做飯、聊天,細心地關注著公婆體溫高低、床墊干濕、臥室冷暖等每一個生活細節。對于患病的丈夫,她早上為丈夫穿衣洗漱、輔助排便,晚上擦洗身體防止長褥瘡,一日三餐喂飯,精心的護理保證了丈夫術后的生活質量。
馬振英不僅是一位好兒媳、好妻子,更是一位好母親。她注重對女兒的言傳身教,在女兒剛學會說話時,就給她講尊老敬老的小故事,教導女兒要將爺爺奶奶放在第一位,尊敬老人。在她的影響下,女兒從小乖巧懂事,有好吃的先送到爺爺奶奶面前。大學畢業后,女兒找了份不錯的工作,生活節儉,還常常省下錢貼補家用。
馬振英始終堅守自尊、自愛、自強、自信,尊老敬賢、扶危濟困、嚴以待己、寬以待人,并將其作為家規家訓傳承下去。她用自己的愛與責任,為家人撐起了一片天,讓這個遭受重重磨難的家庭依然充滿著希望。
在了解到馬振英家庭狀況后,興安營村黨支部積極伸出援助之手,聯系有關部門協助馬振英的丈夫與婆婆順利辦理殘疾人證明,并申請了殘疾人輔助器具。逢年過節,相關負責人還會去看望他們,為其送上關懷與溫暖,鼓勵他們全家人齊心協力,共克時艱,用團結與信念戰勝眼前的困難。興安營村黨支部書記張敬符說:“加油啊振英,相信在你的努力堅守下,家里終會迎來苦盡甘來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