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歐洲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矩形盾構機,我的中國同行則為這項古老的技術,賦予了新的生命力。”
不久前,在浙江寧波舉辦的“寧波軌道類矩盾構”技術評價會上,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副校長、德國科學與工程院院士貢特爾·梅施克發出這樣的感嘆。
貢特爾·梅施克口中的“中國同行”,是浙江省勞動模范、高級工程師黃毅。作為同濟大學畢業的博士,他十年來深耕軌道建設一線,錨定自主創新,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把論文續寫在一個個施工現場。業內認為,黃毅及其團隊破解了軌道建設世界性難題,占據了全球地鐵盾構領域的制高點。
集眾智,創絕招,突破“卡脖子”技術
盾構機素有工程機械的“航母”之稱,可廣泛應用于城市軌道、地下管廊、鐵路公路隧道等重大工程、基礎建設領域。
在盾構技術領域,中國曾經長期落后于歐美國家。寧波市軌道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波軌道”)通過技術引進與自主研發相結合,在城市地鐵線路建設方面不斷取得進展。不過,在面對狹小逼仄的地下施工空間時,寧波軌道成熟掌握的圓洞單軌盾構技術,卻難以較好發揮效力。2013年底,在建設寧波地鐵4號線時,寧波軌道遇到了難題。
4號線總長35.95公里,其中有2公里線路位于寧波翠柏里老街區正下方,地下可用空間凈寬不足14米,在如此狹窄的地下空間作業,在國際上也相當罕見。
2012年,拿到上海同濟大學博士學位的黃毅,入職寧波軌道。大家親切地叫他“黃博”。
為攻克技術難題,黃毅偕團隊多次到日本等國家調研考察。“日本地鐵大多在東京灣一帶,與寧波的城市布局、地質構造有較多相似之處。日本推出的矩型盾構,采用全鋼架支撐,雖然成本較高,但能較好地在地下狹窄空間施工。對這項技術,他們視若至寶,不輕易示人。” 黃毅說。
寧波軌道建設分公司黨委書記黃貴彬說,企業最初想咬咬牙,從日本買一臺“矩型盾構”成品裝備,以解燃眉之急,但日商以“目前暫無出售計劃”為由婉拒。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貝多芬)黃毅說,事關“卡脖子”的高端裝備與關鍵技術,不能指望也無法依賴外部引進。“即便能引進其他類似盾構機,對方也處處設防,開出嚴苛條件。”
為此,寧波軌道抽調精兵強將,嘗試研發適合中國國情與寧波地質條件的設備,黃毅成為一線技術負責人。
“作為一項國際領先的重大科研項目,僅憑寧波軌道單打獨斗不行,我們搭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大平臺,參與的有上海隧道設計院、上海隧道工程公司、同濟大學等眾多一流高校學府、專業機構,組成國內頂尖的地鐵盾構攻關團隊,將軌道建設工地變成國際級大科研場。” 黃毅說,全力以赴攻關下,團隊自主首創研發橫斷面最大、多刀盤無死角、掘進利用率最高的“類矩盾構”設備,破解了建設難題。
據介紹,這臺“類矩盾構”寬11.83米、高7.27米,可以適應城市地下狹窄復雜空間、海泥層軟土地基等作業難題。寧波市將其命名為“陽明號”。
深耕一線,成就“解難高手”
作為全新的技術裝備,“陽明號”從實驗廠出品到規模化應用,需要通過可行性驗證階段。在試拼裝階段,技術團隊便遇到了“下馬威”。
按照設計要求,技術人員要將每環11片、每片重達數噸的高強度鋼砼管片,拼接成高7米、寬11米的“類矩環”空間,其精度需要控制在5mm以內。上海隧道公司高級工程師潘濤說,大家耗費多時未能如愿,只得請“黃博”來“點撥”。
黃毅(左)在施工現場檢查設備運行情況
黃毅在現場觀察了兩天兩夜,終于發現問題。原來,隨著盾構掘進,管片出現位置偏移,黃毅設計了限位器,優化了技術規程,使管片拼裝精準控制在誤差縫隙之內,這才恢復試驗施工,闖過了起步難關。
試驗初戰告捷,整個團隊移師4號線,打通了曾被視為畏途的翠柏里超窄地下段。黃毅說,按原來施工方案,僅地面拆遷補償即需12億元,而采用“類矩盾構”施工,可節省各類費用達11.4億,且不拆房不擾民,施工進度快。
寧波地處我國東部沿海軟土地帶,地下土層含水率高達50%,比東京、上海等同類沿海大城市高出10%左右。有人認為,在寧波建地鐵,如同“嫩豆腐打洞”。“類矩盾構”系列化技術工法,則有效破解了地下海泥層軟土開掘作業的國際性難題。
“受軟土地基等因素的干擾影響,最初施工時,多次發生多刀盤碰撞問題。”黃毅說,“此類問題,國外也有遇到,他們較多采用停機再啟動的方式加以解決,但影響作業效率,扭力受損較大。我們研究后,將大小刀盤分別作了刀形改進與結構調整,杜絕了刀盤交錯現象。”
寧波地鐵6號線江南路施工點附近,有3根大自來水管,施工團隊按常規流程,用基坑鋼管護壁,黃毅巡查后認為不妥。這些水管一旦發生意外,后果不堪設想。他立即更換能夠自動調節壓力的智能支撐系統,還在水管沿線設立11個監測點。據了解,6號線開工2年多來,多次遭遇臺風暴雨及東海大潮侵襲,由于采取周密的防控措施,迄今未發現任何異常。
有專家認為,寧波軌道研發攻關的“類矩盾構”,引領了全球盾構領域的新技術革命。而作為一線“操盤手”,黃毅始終懷有一個信念與夢想,就是要將此“國之重器”,對標世界最前沿,精心打磨成精品極品。
“類矩盾構”問世后,黃毅與團隊成員不斷深化研發、迭代升級,實施一系列重大技術改革創新。“類矩盾構”也從1.0版升級到5.0版。黃毅說,最初推出的盾構刀盤體系,由2個“X型”大刀盤加1個“I型”小刀盤組合而成,3個刀盤同步作業,形成全斷面百分百切削,這是其獨特優越性。
如今,運用互聯網數字化技術,通過程序預設,盾構機能夠自動調節運行速度與刀盤角度,增強了安全性可靠性。隨著技術、工法的不斷優化,盾構作業效率大為提升,以管片拼裝為例,最初每塊作業時間需30分鐘,后縮短為15分鐘,如今僅需5分鐘。掘進速度則由原來每天的2至3米,達到如今每天10米,增加了3倍多。
咬定青山不畏險
黃毅千方百計創新“類矩盾構”的應用場景,使其發揮更多效能。在東錢湖地鐵調度場線,技術團隊原本打算采用明挖方案,不料動工時發現地下有條國防電纜,只得暫停下來。正當工程隊一籌莫展之際,黃毅聞訊趕來,建議改為“類矩盾構”開掘,從電纜下面穿越通過;并將沙石建材堆成“人造山坡”,增加盾構施工要求的土層荷載,僅一個多月,就把幾乎擱淺的調度場線順利打通。
黃毅(中)與團隊成員作技術研討交流
在建設寧波8號線麗園南路站的會車線時,為加快工期,施工團隊需單雙軌同步相向施工,這使單圓洞與“類矩”洞容易發生“互吸”偏差。根據委托的地鐵設計院模擬預期,偏差可能超過12厘米。“這樣的難題,全世界也找不到先例可作參考。”寧波軌道盾構部工程師劉騰說。
經過實地勘察,黃毅建議將盾構軸線向外側偏3厘米。“這個糾偏角度遠低于測算估值,我們有些將信將疑。”劉騰說,結果在實際操作中,反彈值為4厘米,兩相抵沖僅1厘米之差,完全符合技術指標,大伙喜出望外,又嘆服不已。
工程技術人員為首臺“類矩盾構”作投產前檢查調試
“類矩盾構”及相關科研成果,在國內外業界產生廣泛影響,來自鄭州、南京、杭州等眾多城市的地鐵建設領域同行,紛紛幕名前來學習考察。黃毅還發起成立勞模創新聯盟,集聚參與寧波軌道施工、設計、科研等領域的20余家單位的勞模、技術骨干,交流探討技術,及時解決一線難題。
在歷時10年的不懈努力與堅守中,黃毅團隊先后獲得42項國內外專利,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占據了全球地鐵盾構領域的制高點。黃毅說,目前,團隊仍在加強技術研發與儲備,攻關“類矩盾構”六代機,努力使“類矩盾構”這項高新技術,在國際競爭的賽道上持續保持領軍者地位。
近期,在寧波舉行的陽明號“類矩盾構”技術成果評價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加平、周創兵,韓國工程院院士李寅模,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梁春輝等中外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類矩盾構”作為中國首創性、原創性、國際領先的高端裝備與施工工法,擁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與廣闊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