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中交一航局順德倫桂路工程(橫一路—橫五路段)迎來關鍵節點,
國內首套內河沉管施工船組“一航津安6”“一航津安7”在潭洲水道歷時3天拼裝完成,進入系統調試及各工序演練階段,為項目后續沉管安裝施工奠定基礎。
作為項目關鍵控制性工程,潭洲隧道是國內最大最寬、單孔跨徑最大內河混凝土沉管隧道。
2024年,項目進入全面大干階段,南北兩岸建設火力全開,沉管管節預制高效推進。時值年末,項目現場取得了哪些新進展,建設者怎樣確保施工高效推進?
潭洲隧道預制沉管的斷面寬40.5米,高10.65米,為國內最大。經過倒排工期,要在2024年內完成所有沉管預制,每14天就要完成一個節段,沉管預制必須形成“流水線作業”。
鋼筋是沉管的“骨架”,高精度高效率開展鋼筋綁扎是開展預制工作的前提。每一段沉管管節使用鋼筋總重約860噸,其中,沉管外側墻有4層主筋,最粗直徑達40毫米,需要封閉成環,精度要求達到毫米級標準。安全高效地在最短時間內實現大體量的鋼筋的高精度綁扎,是擺在預制施工前的首道難題。
技術團隊對細節開展分析研討,創新提出“防沉降、防位移、防扭轉”的整體架體加固方案,設計改進專用鋼筋綁扎臺車,讓一根根鋼筋各歸其位,使鋼鐵“巨龍”的骨架逐步成型,各項指標均達到標準,向著打造平安百年品質工程、樹立內河沉管標桿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沉管內部行車道模板長20.31米,寬17.15米,高9.15米,重量達400噸;沉管中廊道模板長43.2米,寬2米,高8.85米,重量近100噸,長寬比達21倍。模板體積大、重量大,結構復雜,轉運空間占地大,對轉運過程穩定性要求高。若全部拆解再拼裝,將面臨工期和精度均不可控的風險。
為快速安全轉運模板,項目團隊多次開展方案研討和技術攻關,國內首創雙排模塊車組合轉運:利用模板自身的液壓頂推系統將模板移動至模塊車上固定,模塊車利用360度全回轉輪胎系統在場地內行走,將模板整體轉運至其它預制臺座。此舉節約了一個月以上的工期,為按計劃完成全部沉管預制提供了高效支撐。
潭洲隧道每個沉管管節平均需要一次性澆筑3000立方米的混凝土。沉管需要在水下承受極大的水壓,因此管節中不能出現任何裂縫、氣泡,混凝土溫度控制格外重要。
項目團隊潛心研究、反復試驗,通過優化配合比,降低膠材的水化溫升和水化放熱,適度提高混凝土水膠比改善混凝土的流變性能;拌和站從骨料、粉料噴淋降溫,在混凝土拌和中投入冰屑,通過預冷方式降低拌和過程溫度,為澆筑后的水化放熱留出足夠空間;在攪拌站粉料罐加裝自動測溫設備,實時監測各類原材料溫度,建立入模溫度理論計算公式,計算混凝土入模溫度,控制入模溫度低于28℃?,F場人員晝夜分三班輪流作業,高效調配拌和站生產與運輸車節奏,連續完成管節澆筑,有效保障了項目施工質量。
北岸隧道對接端采用明挖作業,基坑深度達22米,橫向40.7米,縱向39米,基坑深度大和支撐層數多導致澆筑空間受限。對施工組織和資源調配提出了嚴峻挑戰。
針對狹小空間施工,建設團隊在結構施工上強化預制化理念,將支撐結構與模板在場外拼裝、整體安裝,減少對現場作業的空間占用;采用多級溜槽與串筒組合工藝,精確控制混凝土澆筑位置,提高布料精度與效率。為精確控制沉管對接部分端鋼殼安裝,項目團隊結合BIM技術確保測量通視,多級轉換測控點位,嚴保測量精度,為沉管精準對接提前做好準備。
如今,順德倫桂路潭洲隧道沉管預制澆筑管節已完成14節,北岸對接端主體結構澆筑即將完成。預計于12月末,實現沉管管節全部預制和安裝船的整體調試
于春節后正式啟動沉管安裝。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