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宏文,男,1970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高級教師,現任武漢市武昌中華路小學校長。從事學校管理工作25年,先后在武昌區(現為洪山區)梨園小學、武昌區中山路小學、武昌區傅家坡小學、武昌區棋盤街小學擔任校長工作,曾被評為武漢市示范學校先進校長、武漢市先進教育工作者、武漢市十佳閱讀推廣人、武昌英才、武昌區語文學科帶頭人、武昌區首批德育學科帶頭人。
羅宏文在辦學實踐中始終堅持滿懷教育情懷追求理想教育,在管理中注重注入溫情,致力于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獨特的辦學風格。
以學習支持學習以實踐優化實踐
新課程標準視角下“中華校園精神”的實踐與探索
一
憧憬:未來教育的理想樣態
《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2022年版)》讓我不自覺地想起了2001年武昌區作為全國38個實驗區率先進入到新課改。新課改提出了 “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模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理念,至今影響著基礎教育的發展。當時,我們一群擔任校長年限不長的年輕人以無比的激情和好學的姿態投入其中,伴隨著學習,制定《學校發展白皮書》、《我講我的課程規劃》、“校長進課堂”等一系列活動,不斷地積累和成長。現在看來要感謝那段歲月,讓我們如饑似渴地學,讓我們大刀闊斧地干,更是逼著自己去思考、去提升。
轉眼,二十年的光陰過去了,我們又面對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關于背景和變化,很多專家學者都進行了深刻的解讀,我最深的體會是不能孤立地去看新課程標準的發布,《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臺,兩辦出臺了“雙減”政策,迄今已近一年時間,推進的力度不可謂不大;2022年4月14日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4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出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這是我國首次專門就青年群體發布白皮書。如果把這些內容整合起來思考,或許我們會有一些新的感受——未來教育,要站在時代背景下,憧憬中國未來教育的理想樣態。
我從這幾個方面來看待新課程標準描繪的未來中國教育理想樣態:
一個聚焦: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在教育部2014年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概念,本次提出的核心素養是有別于上次提出的概念,根植于學科,素養導向貫穿于課程編制、課程實施的全過程、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遴選、學業質量標準的制定、考試評價改革的推進,都是基于核心素養,從根本上保證了育人方向。這一重要信號顯示,落實好學科本位的核心素養,才能為學生核心素養筑基。
四大特點:最中國、綜合性、實踐性、向未來
最中國——課程方案中多次提到“中國、中華民族”,其力度是空前的,且在表述中明確提出“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中國學生”“中國特色”等,其彰顯的是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也是中國昂首闊步邁入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錚錚號角!(國家意志、時代新人——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奠基未來)。
綜合性——課程結構化,引入大觀念、大任務或大主題驅動的問題式學習、項目學習、主題學習、任務學習等綜合教學形式,跳出了學科邏輯和知識點羅列的方式,改變了知識、技能的簡單線性排列方式,強化了知識間內在聯系,對知識點的認識和定位要放在知識體系中,凸顯了學科的本質以及內在邏輯,在跨學科學習方面,專門設計了占10%課時比例大“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
實踐性——勞動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各學科都強調注重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
向未來——本次課程方案中提到的培養目標“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其實質就是回答時代之問:為誰培養人,培養怎樣的人?本次義務教育課程目標是在前期出臺的高中課程標準之下,倒逼義務教育的改革,各學段的銜接作用顯得更為重要。學校教育一頭承接著過去,另一頭又通向未來,終究是要把學生送往未來,社會和未來需要的是基礎教育最應該交給學生的東西。
研讀:課程方案與標準的更新迭代
我們期待的理想教育樣態如何由美好畫面變成可觸摸的現實?我想首先要帶領老師們走進新課標,理解新課標,形成新觀念,轉化新行為。
了解學習新課標的現狀,明確教師學習需求
2022年5月3日,我校教師發展中心進行了《學習新課標,開啟新征程》問卷調研。有效問卷149份,在是否研讀新課標方面,有13.4%的老師們表示已反復研讀,準確把握;49.7%的老師表示已通讀全文,基本理解;34.9%的老師表示已摘要瀏覽,大概了解;2.0%的老師表示僅隨便翻翻,尚未了解。在需要采用什么方式開展新課標學習方面,67.8%的老師表示需要專家報告解讀,14.8%的老師表示需要校內教師交流論壇,12.1%的老師表示需要自學,5.4%的老師表示無所謂怎樣的學習方式。
對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否落實好新課標方面,35.6%的老師表示很有信心,55.7%的老師表示有一定信心,3.3%的老師表示有點迷茫,5.4%的老師表示服從學校安排。在關于學習新課標、落實新課標的過程中,有什么困難或需要什么幫助方面,老師們提到希望有紙質版課程標準拿在手上邊學習邊實踐,需要專家結合具體學科深入解讀課程標準的幾大板塊。
綜上,學校老師對于新課標的學習還是很積極的,樂于接受專家的專業學習指導,對自己能否落實新課標精神比較自信,并對新課標落實過程中將面臨的挑戰已經開始思考并將付諸行動。
在多層次多角度研讀過程中領會新課標的精神
根據老師們的學習需求,學校將開展多層次、多角度的新課標研讀活動。一是依靠新課標頒發大背景,及時推介權威部門組織的專家報告。如華師大組織的新時代、新課標、新教師研討會,教授崔成林的新課標的變化和對策報告。二是將邀請學科教學教研專家進校進行學科課程標準解讀。三是組織校內各層次教師新課標學習論壇活動,管理者、教研組長、骨干教師、青年教師等人人學課標、談課標,從課程方案與標準的更新迭代、課程領導力與學校課程體系建構、跨學科主題學習、教學方式變革、課程評價等方面展開深入學習,讓老師們經歷從理念到思維再到行為的轉變,讓新課標理念與學校辦學理念融合,讓新課標在中華校園落地落實成為可能。
探尋:新課標落地的實踐路徑
通過共同研讀,老師們必將做好新課標落實的心理準備和必要的專業準備。但是,任何一項改革都是針對問題展開的,在問卷調研過程中,我們了解到老師們對于新課標能否有效落實還有很多困難和疑惑。新課標給了學校更多的自主空間,其實更是給了學校更多的挑戰和責任。例如,課程設置、課時安排、課程創新、加強幼小銜接、每個學科要安排不少于10%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新課標頒發,9月份新教材能不能跟上來?跨學科主題學習、主題式學習或項目式學習有沒有配套的學校資料?這些尚需要學校來自主整體謀劃、設計、實施、評價。
校長領導課程建構
新課標要落地,課程要改革,是對校長的課程領導力的挑戰。校長不僅要有前瞻而全面的視野,還要有專業而精深課程教學素養。因此,我校根據新課程發展的趨勢和要求,依據教育自身發展的規律,從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的角度,提出了“站在小中華,心系大中華,全面發展強中華”的學校精神。在已有的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供給體系、課后服務課程體系基礎上,正在探索建構本校的“全面發展強中華”課程體系。
團隊設計課程體系
新課標倡導的跨學科主題學習、主題式學習或項目式學習,強調的是學習的綜合性、實踐性,強調打破教材的邊界,突破學科與生活的界限,加強學生與自然和社會的聯系。沒有現成的教材,教師就必須從課程的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開發者或創新者。從問卷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師們已經有這樣的心理準備,但是如何使課程的開發更科學更嚴謹?結合新課程推進中的具體問題,我們打算成立研究團隊整體設計課程體系,重點破解目前最需要解決的“不少于10%的跨學科主題學習”問題。從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跨學科融合的獨特性、問題的真實性等角度思考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課程內容、教學形式、質量評價。
教師開發課程內容
在骨干教師團隊設計好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我們將組織相關學科教師進行具體教學內容的開發與設計。老師要通過研究和學習洞悉跨學科主題式、任務式、項目學習方式,熟悉數字化資源、融合性內容和跨學科互通互聯的內在機制,使自身成為未來學習和教育改革的參與者、體驗者與促進者。暑假期間,老師們將圍繞各自學科的跨學科主題學習內容展開深入的研討,從綜合性、實踐性、多樣性、探究性、可操作性等方面進行課程內容開發,在開學前拿出各年級具體的主題學習學案。
宋代思想家朱熹云: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我想唯有以學習支持學習,以實踐優化實踐,才能在學習和實踐中讓新課程改革落地,落實!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