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民,武漢市武昌區中山路小學紫金分校(原大東門小學)校長。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專家委員會委員,特級教師,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小學段核心編者。
“我發現學校一年級(3)班門口用鐵皮修建了一個小斜坡,你知道是干嘛用的嗎?一開始我也不知道。但最近,我發現有一位與別人不同的一年級小學生,只能依靠輪椅行動。課間,我常看見校長、老師推著他從斜坡上到操場,到校園的各處,特別溫馨。”12月12日,武漢市武昌區大東門小學六年級(2)班學生楊子懿在自己的校園觀察單上這樣寫道。對校園生活和身邊事做觀察、發現并記錄收獲是大東門小學一項特色作業。
孫民認為,在小學階段,思政課的教育必須要回歸兒童的生活,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生活事件中反觀自己的生活,教學的有效途徑也不僅僅是說教,而是通過現實活動養成好的習慣,在現實活動中展現良好的品德。同時作為武漢市首批“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共建單位”,學校正在實踐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在小學階段的啟蒙,通過日常生活和跨學科課程牽引,啟蒙小學生如何在生活和學習中“發展地看問題”“全面地看問題”“辯證地看問題”,掌握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
一、有溫度的思政教育就在校園生活中
在孫民眼里,思政課不局限在課堂中,他將教學內容融入到了校園一草一木的建設中,變成了一個個真實美好的“德育故事”,浸潤到了孩子的生活中。“我們的思政課是兒童視角下的生活,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經歷德育實踐,實現品格升華。”孫民說。
在大東門小學,這種生活情境處處皆有。校園的水泥花壇上安裝了供學生小憩的木條椅;樓梯間安放可供休息的板凳;學生的習作與名家大師的作品并列掛在校園的爬山虎墻邊;櫥窗里不再是標語口號,而是身邊同學的平常事跡……
在老師們的引導下,學生們也特別注意觀察校園內外的變化。在大東門小學有一項特色作業,對校園生活和身邊事進行觀察、發現并記錄收獲。
“生活中,許多人會為了方便,走捷徑,但是走捷徑都是對的嗎?在校門口,一條捷徑引人深思。放學時,同學們為了方便,就從草坪上走,久而久之,小草中就出現了一條捷徑。”六年級學生胡文笛在記錄單上寫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想:“這種捷徑真的好嗎?不,當然不好!這樣不僅損壞了草坪,還讓人們越來越懶。凡事總想自己輕松,不愿吃一點虧,多走一點路。人生應該一步一個腳印、安安穩穩地做好每件事,走捷徑可能得不償失。”
校園里處處都埋藏著像“捷徑”這樣的小故事。學校在樓梯平滑的扶手上安裝了一些小方木條,因為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一方面老師要教育孩子不做危險的滑樓梯動作,一方面在生活中做些細小的改變,把扶手變平滑為凸凹不平,幫助孩子過更安全、健康的生活。
校園一角有一棵桂花樹,由于種在淺淺的花壇里,如今枝繁葉茂的它顯得有些難以承受,加之緊挨圍墻,整個樹冠向操場傾斜。在一次大風來襲時它曾經倒塌,于是學校用兩個粗大的竹竿支撐著桂花樹。但每每有學生在操場活動時,兩根竹竿會帶來不便與安全隱患。是不是該挪走這棵桂花樹呢?“桂花樹的命運”也變成了一次生動的思政課。孩子們強烈要求保留這棵樹,他們想出更好的辦法解決安全隱患問題,比如將竹竿換成鐵絲……學校采納了學生的建議將竹竿去掉,用鐵絲和橡膠加以固定支撐,桂花樹真的挺立起來了。大家都感到特別開心,校園因此多了一個關于桂花樹的故事。
學校櫥窗也變臉了,學校發掘孩子們身邊的“榜樣”,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讓“榜樣”走近孩子們,讓孩子們與“榜樣”共同進步,真正讓“榜樣”活起來。
二、讓馬克思主義思想啟蒙“活起來”
大東門小學是武漢市首批“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共建單位”,致力于推動大中小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內涵式發展,聚焦課堂教學研究。通過思政課程帶動課程思政,在小學課堂探索與嘗試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的啟蒙。
孫民及教師團隊在實踐中感受到,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就在小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就在課堂上。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啟蒙在小學階段,就是要啟蒙小學生“歷史地看問題”“發展地看問題”“全面地看問題”“辯證地看問題”……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
小學四年級《道德與法治》有一課專門講交通的發展問題,老師們也常常陷入就事論事的認識陷阱,孤立、割裂地看待及講授交通方式的變化與發展,缺乏 “辯證地看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致于有學生產生偏頗的認識,認為飛機比火車好,火車比汽車好……交通工具高速發展只有好處沒有不足。在大東門小學一體化的課堂上,老師會講到當今中國不僅有領先世界的高鐵,還在大力發展“人行步道、自行車道”……因為“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多種多樣的交通方式不斷提升著人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學校還把思政課程的研究成果向其他學科輻射,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發揮思政課程在大中小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中關鍵課程的作用。語文四年級《紙的發明》一課中,一個自然段詳細地介紹了紙的發明,為什么前面還要幾個自然段來寫沒有發明紙的時候是什么情景?后面還寫了紙發明以后帶來了哪些變化?課堂教學中,這樣的問題引導著學生深入地探究學習。課后,執教的楊曼老師深有感觸地說:“教了這一課以后,我感覺比傳授語文知識更有價值的是引導學生學習發展地看問題的思維方式。”
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與學前教育研究所所長王一凡評價認為,大東門小學基于兒童的認知經驗與知識,回歸兒童的生活,營造利于兒童體會的教育情境,讓有溫度的思政體驗貫穿于學校生活的日常;在校園的一草一木、點點滴滴中,引導學生在多元豐富的生活情境、生活事件中去感知、體悟,經歷德育實踐,進而不斷內化,讓思政教育入耳、入眼、入腦、入心,在情境融滲中開展思政教育,漸至品格升華。大東門小學貼近學生心靈、貼近學生自身需要的校園思政教育給我們提供了“活的”學校思政教育的新范例。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