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慧紅,正高級教師,武漢市武昌區三道街小學校長。先后出版4本專著,發表論文50余篇,榮獲湖北省體育特級教師、湖北省名師、武漢市黃鶴英才、武漢市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今年6月,來自國家教育部門與湖北省、武漢市以及武昌區教育部門的領導、專家、學者等一行40多人,一起觀摩了學校的新媒體、新技術應用的展示活動:在觀摩課上,五年級學生人手一本電子書包,通過谷歌地球、搜索網絡信息、QQ空間展示交流、雙屏播放視頻、微博發送感想等多元化信息手段,一下子將學生帶進了藏北草原,讓學生感受到草原自然風光的美麗和獨特的民族風情……觀摩的專家紛紛贊嘆:三道街小學在電子書包、電子雙板等新媒體的使用、資源的建立、課堂上師生關系的改變、教學方式的變革等問題上的研究和探索走在全國信息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取得的成績令人稱贊。
武漢市武昌區三道街小學創建于1946年,這里歷史積淀厚重,人文氛圍濃郁。三道街小學在這塊文化昌明的教育熱土深深扎根,早已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如今這棵參天大樹上又結出了新的果實——教育信息化。
一、抓頂層設計,勾畫數字校園藍圖
武漢市武昌區三道街小學是最早開展信息化教育的學校之一。近幾年來,學校堅持面向未來,育人為本;堅持應用驅動,共建共享;堅持統籌規劃,分類推進;堅持深度融合,引領創新,一路邊行邊思考,最終決定以“教育信息化提升教學質量”這一主題為突破口,圍繞學校“夯實發展基礎,培育創新人才”的辦學理念和“教育信息化走向教育現代化、國際化”的辦學策略,以學校教師隊伍的高水平整體信息技術運用為優勢進行改革與探索,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
二、抓課題研究,打磨學校教育信息化名片
多年來,學校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積極有效地開展課題研究,從語文與信息技術教育的學科整合為突破,形成了以開發與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為主的科研特色。從“九五”到“十一五”,學校共承接了國家、省、市級研究課題15個,涉及數學、思品等近10個學科。“十一五”期間,學校先后承接的省科研規劃辦重點課題《中小學生個性化學習方式研究》、國家課題《現代學習方式研究》和省科研規劃辦立項課題《提高小學教師現代信息技術能力的策略研究》圓滿結題。學校承擔的中央電教館與美國world links組織合作項目“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world links think.com”國際化課題、國家重點課題“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優勢互補”均成功結題,并被評為全國優秀“子課題組”。這是學校在信息技術教育科研上邁出的一大步,也是國際交流開始的第一步。
三、抓硬件配置,提高信息技術教育裝備水平
完備的硬件投入是教育信息化得以推行的基礎和前提,設備的更新、硬件的添置為學校創建現代教育技術特色提供了堅實的后勤保障:每個班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配置了三“機”一“幕”;2000年架設了100兆的校園網絡,并建立了收藏量達4千多碟的電子音像庫;從2009年開始,教育局先后斥巨資重建了兩個50座學生計算機房,為全校22個班全部配置電子單白板、電子雙白板,所有專用教室都安裝了60寸的液晶觸摸一體機,雙網信息覆蓋到全校每個房間,實現“班班通”,并配建了全新的微格教室和學術報告廳。
微格室、電子書包、因特爾一對一上網本等先進新媒體設備的引入使學校硬件設施水平跨入全國先進行列,使三道街小學師生的教育教學行為、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新的變革。
四、抓隊伍建設,促進師生媒介素養
三道街小學充分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對學校管理、教師教學,學生健康成長賦能的潛力,為使現代教育特色在學校辦學中凸顯優勢,學校多項并舉,大力推進師生媒介素養教育。
一是注重加強管理,加強教師的培訓力度。通過制度督促落實信息技術課程,使用并維護好信息設備。規定45歲以上的教師每周教學必須使用現代教育技術二次,45歲以下教師每周必須使用三次以上,并與每個月的績效考核直接掛鉤,一大批教師的專業能力得到提升。建立“聽”“查”“評”的考核評價機制,加強對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實現學科整合應用的過程管理。通過這些措施,將現代教育技術工作納入制度化、規范化、常規化的管理軌道。
二是自編校本教材,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為了彰顯學校的信息教育特色,學校自編了校本教材《媒介素養》,讓孩子們從認識媒介、辨別媒介、運用媒介、創造媒介四個方面進行積累,并在全校1—6年級每周利用1課時進行推進。
硬件的更新、理念的提升、行為的變革,讓三道街小學變得更加美麗,課程更為有趣,課堂更有吸引力,師生更有個性化……“歲月如歌聲聲遠,事業如棋局局新”,展望未來,三道街小學正以嶄新的面貌,振翼待飛!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