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湖北省社科類社會組織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系列活動第九場“學習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 打造長江文化帶‘音樂地圖’”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大學舉行。本次活動是湖北省社科聯2024年支持社科類社會組織開展的重點活動。研討會由省中南鋼琴藝術研究院、華中師范大學紅色音樂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來自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武漢音樂學院、武漢文聯文學藝術理論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南民族大學等單位和高校科研院所的1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主題報告環節,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永以武漢本土音樂人創作的武漢題材系列民謠風格歌曲為案例,由此延伸推及“長江流域音樂地圖”,提出可在“風?雅?頌”的語義框架下,對“長江流域音樂地圖”作歷史的、區域的、質性的梳理、建設與研究,從而構建起多維的“和而不同”的長江流域音樂文化藝術體系;陳朝漢、麻書豪、余偉三位作曲家以荊楚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為核心,探究其在音樂創作中的應用與影響,以及如何通過作曲技術處理,突出荊楚音樂文化屬性,實現傳統與現代音樂語境的有效銜接;中國地質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袁玥介紹了其借助民族志田野調查法和地理信息系統(GIS)手段,擬階段性完成長江三峽地區傳統音樂的文化地理考察研究;湖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海萌從傳播學的視角,探究雅集型樂種歷史傳播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社會穩定與傳播效力的正比關系、外部經濟發展與傳播的邊際遞減效應等特點;長江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關翠瓊以湖北作協副主席李魯平《長江這十年》為例,用新時代長江故事為長江敘事提供新的文化資源;武漢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田可文通過明清時節湖北“戲窩子”與漢口“戲碼頭”情勢,總結了湖北代表性、特殊性的戲曲文化特征;武漢音樂學院教授孫曉輝,通過運用地理信息技術GIS探索長江流域音樂舞蹈類非遺項目的空間分布特征,說明長江流域音樂舞蹈也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武漢大學教授、湖北省中南鋼琴藝術研究院院長、武漢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劉進清總結說,在新時代如何表現長江文化,打造長江文化帶“音樂地圖”是學習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將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新路徑。各位專家的交流分享,融合了優秀的文化傳統與生態新知,這些重要的學術成果是長江文化帶“音樂地圖”重要的理論基礎,幾位作曲家的音樂創作,也為長江文化帶“音樂地圖”的制成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我們這代長江人,要通過“音樂地圖”的培育與“繪制”,站在世界江河文明的高度,庚續與弘揚不朽的長江精神,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