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載昭華流轉,天籟之音生生不息。為慶祝武昌古城建城1800年,共賀武漢音樂學院建校70周年,2023年12月14日下午,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文明辦、武昌區人民政府黃鶴樓街道辦事處、花堤社區、武漢市第四十五中學聯合多家媒體,組織開展“黃鶴少年”小記者團參訪湖北音樂博物館宣傳教育科普研學實踐活動,共同探尋荊楚歷史底蘊,傳承古典國樂文化。
歷經歲月積淀,荊楚樂舞文化之珠的光芒愈加璀璨。歲月不語,唯石能言,編鐘作為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被譽為眾樂之首,是先秦雅樂的主體,此次博物館研學之旅第一站在編鐘廳開啟。科普宣講員詳細介紹了編鐘的起源、文化象征意義和編鐘的構造、發聲原理等樂律知識,并指導大家敲奏不同音高的的編鐘、編磬。編鐘音階分明、音域廣闊,旋宮轉調,錚錚鐘聲或深沉渾厚、或圓潤淳樸、或清脆明快,樂韻悠揚,變幻多姿,令小記者們如癡如醉。
研學之旅下一程步入了古琴館。古琴,亦稱瑤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被視為琴棋書畫中的四藝之首。在古琴知識科普講解后,專業老師帶領小記者們進行了古琴初體驗,右手“抹”、“挑”,左手“揉”、“吟”,大家玩得不亦樂乎。接下來,由武漢音樂學院民樂系的學生帶來古琴演奏,以清潤雅致之音撥動心弦,傳悠悠古韻。
“今天在現場傾聽氣勢恢宏、清脆嘹亮的編鐘樂聲,能真實感受到那穿越千年的盛世回響。來自兩千多年前的編鐘,敲響了我們中華文明的最強音!”小記者高宇軒激動地分享著自己的研學感悟。
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武昌古城深厚的歷史孕育了“敢為人先、開放包容、創新進取、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質,在建城1800年之際,感受長江文明荊楚文化的厚重,意義深遠。此次活動以民族音樂文化的源頭活水為青少年教育正源、固本、致用,通過編鐘課堂、古琴雅韻等浸潤式教學模式,讓孩子們深刻領略了作為禮儀之邦的中華民族深厚文明底蘊和古琴、編鐘等民族傳統樂器的非凡藝術魅力,讓新鮮雨露浸潤民族文化之根,以青春妙筆譜寫文化傳承新篇,推動街道在延續文化根脈中汲取勇毅力量,在時代發展潮流中乘破浪前行。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