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5日舉行的2023北京文化論壇“文化遺產:系統保護與活態傳承”平行論壇上,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全面提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提出真知灼見,通過推動文明互鑒,讓歷史文化遺產造福更多民眾。
“對于文化遺產我們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如果保護不好了,一切都無從談起。”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趙聲良以敦煌經驗為例,談到敦煌研究院一直以來堅持的“保護、研究、弘揚”六字方針。
經過幾十年的文物保護科技發展,敦煌研究院擁有了一套完整的科學理念,不僅僅是技術,關鍵是理念。趙聲良舉例道:“敦煌研究院的保護經驗已經在全國十幾個省區進行推廣,我們也不斷幫助國內一些單位進行保護工作,同時希望對中亞、西亞一些國家的文物保護有所幫助。”
保護好,研究好之外,如何弘揚呢?在趙聲良看來,敦煌文化本身包含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豐富內涵,近年來,通過在國內外舉辦各種形式的展覽,通過技術賦能推出數字藏經洞等方式,讓敦煌藝術、敦煌文化“走出去”。“這對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非常有效。”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對此也深有感觸。從2004年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申遺成功,到即將在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接受審議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單霽翔如數家珍,“我們必須作出積極的努力,讓中國更多的遺產走向世界。”
談及在故宮博物院工作的歲月,單霽翔想起每年一度召開的太和論壇。“太和論壇是以故宮博物院的太和殿命名的,‘和’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它號召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要和諧相待,人的內心要和諧相安,我們的世界才是一個和平發展、友好、不斷進步的世界。”
“我們認真做好每一次外交接待,當這些外國來賓走進故宮博物院,我們會用故宮所呈現的中華文化和他們共同分享。”單霽翔表示,紅墻、黃瓦、藍天,這是三原色,用這三種顏色可以譜畫出世界任何的色彩,我們的世界必須是絢麗多彩的。
“中國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活躍的文化產業,長期以來一直倡導文化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干事埃內斯托·雷納托·奧托內·拉米雷斯在發言中表示,中國一直致力于保護全球文化遺產,特別是支持非洲的文化遺產保護,這也是教科文組織在全球工作中的優先事項。
“中華文化具有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品格,從不排斥外來思想,對世界各大文明秉持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甄占民所說,中國發展的實踐也充分表明,只有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同時,善于吸收國外優秀文明成果,才能在繼承歷史中創造新的歷史,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人類開辟更美好的前景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