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制品的歷史,幾乎與人類文明同步。遠古時期人們用皮毛御寒護體,在后來的實踐中學會鞣制皮革,以此制作實用價值與藝術美學并重的皮制用品。作為傳統古老工藝的代表,匠人用雙手賦予皮革全新生命。跳躍在刀尖的皮革雕刻工藝,更是集實用性、鑒賞性和珍藏性于一身,歷經選材、雕刻、壓線、敲擊等多重復雜工序,在無數次的打磨與敲擊中,融入匠人獨一無二的視覺美感與巧思設計。傳承非遺技藝,致敬匠人匠心,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江岸非遺武漢皮雕皮塑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魯永剛的皮具人生。
魯永剛近照
魯永剛早年拜在李少春(上世紀原武漢東方皮件廠的廠長、書記)師傅門下學習皮塑皮雕技藝,至今已有20余年。
魯永剛同李少春師傅探討請教
其在江岸區保成路9號開設皮具工作室,經營建設20年,期間經營銷售自己創作的皮具作品,與此同時開班授課,傳授本門技法,多年累積學員達到300多人,常年在大專院校分享傳統技藝交流,積極參與江岸區組織的非遺技藝展示活動,擴大自身流派影響力。
魯永剛部分教學圖片
魯永剛參加非遺展覽活動
其擅長的硬皮皮雕刻法,選用湖北本土大別山牛植物鞣制皮料(原牛生活于湖北亞熱帶氣候,相較其他產區更加彰顯特有的毛孔、紋理,有利于雕刻塑形,后期變形較小,同時因毛孔較多,上色染料吸收度好,色澤飽滿持久)使用自制的45度雕刻鋼刀,在干燥皮革上通過轉、推、拉、切刀等技法,采用荊楚傳統“龍鳳紋、蟲鳥紋”為主體創作作品,在皮塑中著重運用本派“模范工藝”進行皮革塑形。以上技法后期上色也遵循荊楚文化中尚紅尚黑的主基調,呈現皮塑皮雕作品既可單獨作為藝術品展示,也可把這樣帶有荊楚文化特有凹凸紋理、不同層次的圖案符號體現在相應的日常皮具上,產出人民生活用具。實現皮具用品藝術價值、本土特色、實用特性的高度統一。
硬派皮雕作品四圣獸
硬派駒縫作品草席紋手提箱
說到魯師傅的從藝經歷,就不得不提到武漢皮雕的興衰歷程。武漢皮雕的興盛源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手工皮具作坊,借著九省通衢、經濟繁榮的優勢,在老漢口地界,曾經出現包括四關殿皮具作坊,以及五、六十年代誕生的包括武漢第一皮件廠、新光皮件廠和東方皮件廠等在內的諸多手工皮具制作地。其生產的皮箱曾經風靡一時,也是大量代表當時流行風格,結合漢派皮雕、皮塑、駒縫技藝的經典款式。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不斷變化,這些老的國營皮件廠已經漸漸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但是這些老手藝人執著、韌性、包容的精神品質,乃至一些留存著溫度的老手工皮箱,卻能越過時間的流逝,傳遞給擁有和他們一樣堅守和追求的匠人。作為土生土長的武漢伢,魯師傅平日最喜歡的就是收集和修復這些老結構、老皮箱,這個漫長的過程是與祖輩傳承下來的文化精髓,以及物件所有人真摯情感的深度對話。
漢口老皮箱
一件作品想要修舊如舊,需要經過構想、設計、選料、開料、粗裁、浸泡、雕刻、印花、精裁、打斬、刷膠、貼合、縫線、封邊、涂色、硬化等大大小小十數道工序,制作過程異常繁復,耗時月余是經常地事情。但正如人生里很多的事情,急不得。手工皮具的制作也好、修復也罷,少量、緩慢、勞作。魯師傅也總是告誡自己的弟子,雖然時間不是美和溫度,但是美和溫度卻蘊藏在放慢的時間里,所以手工匠人最開始的功課就是專注、完美、放下浮躁,學會給時間時間。
如今,魯永剛師傅的皮塑皮雕技藝已經在王智雄、李勤、魯萬靈、王翊臣等一批弟子代表處得到系統傳承,他們各具創作特點,活躍在武漢、湖北、乃至全國手工皮具制作領域。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政策進一步完善,社會各界的參與度進一步提升,皮塑皮雕這門非遺技藝的生命力也必將進一步拓展。不與時間爭鋒,不與繁華爭輝的保成路9號也將迎來更多常駐于此的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