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監督性調研發現,今年上半年,寧夏13條重點入黃排水溝,有9條達到IV類及以上水質,輸入黃河的主要污染物總量大幅下降,黃河干流寧夏、內蒙古斷面已連續600多天水質為Ⅱ類,取得歷史性突破。
4月初至7月上旬,自治區政協根據2019年協商工作計劃,首次自治區、市、縣(區)三級政協委員聯動,對寧夏重點入黃排水溝污染治理整改情況進行了監督性調研。從調研情況看,全區深入實施“生態立區”戰略,工程治污和源頭管控并舉,依法封堵入黃排水溝污水直排口34個,重點入黃排水溝沿線的12個自治區級及以上工業園區污水收集和處理率大幅提高,涉及的21個城市污水處理廠全部完成提標改造。建設人工濕地10多個。農村生活污水直排現象減少,畜禽養殖糞污處理得到全面整治。工業廢水排放量明顯下降。水質改善明顯,有5條入黃排水溝達到了Ⅲ類水質。參加調研的政協委員感到,自治區黨委、政府集中精力打好新時代黃河保衛戰決心大、力度強、舉措實,是寧夏重點入黃排水溝污染治理取得階段性突破的關鍵因素。
目前,全區重點入黃排水溝整治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總體來看,今年上半年仍有4條入黃排水溝入黃口水質未達標,部分達標溝道水質的穩定性不穩固,與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要求的IV類水質整改目標存在差距。部分治理工程能力不匹配、不規范或建設進展緩慢,不能有效發揮作用。例如,石嘴山市第三(第五)排水溝末端人工濕地日處理污水能力僅為實際來水量的十分之一;平羅縣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規劃不到位,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了污水處理廠,但仍有工業廢水未經集中處理排入第三排水溝。技術保障資源欠缺,永寧縣章子湖人工濕地的設計單位在北方人工濕地設計運維方面有豐富的經驗,但因寧夏無技術承接平臺,項目建成后無法正常運行,雖進行了改造,但效果不佳。
入黃排水溝污染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調研組建議堅持“一溝一策、因地制宜、綜合防治”的理念,對標年底達標任務,治理措施既要瞄準靶向、精準施策,又要標本兼治、注重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