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7月,白洋淀湖心區斷面達到四類水質要求,達到年度考核目標;今年謀劃實施69個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初步概算近3000億元,20個重點項目如期開工;3069家企業入駐新區,大多來自北京……8月19日,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雄安新區專場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傳來一系列好消息。
水更清了天更藍了地更綠了,老百姓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
良好生態環境是雄安新區的重要價值體現。
雄安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中國雄安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田金昌表示,通過科學有序治理、大面積植樹造林、人居環境治理等,白洋淀的水更清了,雄安的天更藍了,雄安的地更綠了,老百姓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
設立以來,新區不斷加大白洋淀流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建立健全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構筑區域共建共治生態新格局。
以控源、截污、治河、補水為重點,持續改善白洋淀水環境質量,主要污染物實現“雙下降”,白洋淀湖心區水質穩定達到四類,淀區水域面積逐步擴大,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去年,新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PM2.5濃度,分別較2016年下降20.34%、26.19%。
“科學制定工作方案,明確白洋淀治理工作時間表、路線圖、責任單位和時間節點。”雄安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傅首清說,今年,新區加快推進6大類45個白洋淀治理工程項目,預計明年底前全部完工。
“千年大計”從“千年秀林”開始,新區已累計造林17萬畝,栽植苗木超1200萬株,今年20萬畝造林項目正在實施。“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力推進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為新區建設打好藍綠本底。”田金昌說。
重點項目20個開工建設,49個緊鑼密鼓推進
轉入實質性建設階段,新區有序推進項目建設各項工作。
今年謀劃實施的69個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初步概算將近3000億元,其中新區內及對外連接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6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1個、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項目13個、水利及防洪工程項目7個、公共服務及配套保障項目12個。
聚力重點項目。大力推動容東片區、高鐵站片區、啟動區、起步區4個重點片區建設,重點實施白洋淀治理工程、基礎設施配套項目、新區內道路、對外交通網絡、防洪設施、功能疏解和產業項目、智能城市建設等專項工程。
健全指揮體系。構建“總指揮部+4個重點片區分指揮部+2個重大辦(重大項目辦、重大建設辦)”的組織指揮架構,實行總指揮長和片區指揮長周調度、重大辦日調度機制,逐個項目建檔立卷,細化節點、明確路徑、掛圖作戰。
優化工作流程。對項目涉及前置評估審查事項逐一梳理分析,在省政府充分授權放權的基礎上,優化完善“一會三函”等審批流程,創新投融資機制和開發模式,針對重點項目開辟審查綠色通道,即報即審,提高工作效率。
“這69個重點項目已開工20個,剩余項目正緊鑼密鼓謀劃推進。”田金昌說,新區將有力有序推動重點項目順利實施,努力在更多片區和工地上呈現塔吊林立、熱火朝天的建設局面,以實際行動打造“雄安質量”。
持續打造服務型政府,吸引3069家企業入駐
無改革創新,無雄安價值。新區實行“大部制、扁平化”行政管理模式,最大限度降低協調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堅持一枚印章管到底的行政審批局模式改革,實現審批監管相分離,營造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的發展環境。”傅首清表示,新區將持續打造服務型政府,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可操作、可持續的政務服務雄安模式,為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提供有力支撐。
新區堅持疏解非首都功能先行,不斷提高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確保疏解對象來得了、留得住、發展好。
優先布局公共服務設施。借助京津優質資源,建設多層次、全覆蓋、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務網絡,打造優質承接環境。新區55所學校、48家縣鄉醫療機構與京津機構建立對口幫扶關系,北京幫扶的4所學校雄安校區正式掛牌。
高起點布局高端高新產業。目前,已有20余家央企、40余家金融機構、100余家知名企業落戶新區。登記進駐新區的企業3069家,大多來自北京。首批入駐市民服務中心的26家高端高新企業90%來自北京。
“新區將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主動對接疏解需求,科學規劃功能布局,不斷提升城市吸引力,增強內生發展動力,持續增強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功能。”田金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