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下發《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盟市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啟動中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工作,滿足學生和家長不同需求,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一直以來,“自己還沒下班,孩子已放了學,沒人接也沒地兒去”是絕大多數家長都面臨的普遍性難題。于是,各種形形色色的小飯桌、興趣班和托管班成了多數家長的無奈之選,不僅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也給孩子的安全帶來一定隱患。
如今,我區啟動實施的中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可謂是破解“學生放學早,家長下班晚”難題,化解“接送難,監管難”矛盾的一劑良方。
《意見》明確,學校周一至周五開展校內課后服務,每天原則上不超過2課時。這意味著家長能在學校放學后晚2課時再接走孩子,成功跨越了“放學”到“下班”這段時間差之困,讓家長既能正常工作,又不必擔心孩子。既切實解決了 “上班族”家長的后顧之憂,又幫家長省下了小飯桌或托管班的不菲花費。最為重要的是,在老師的監管下,孩子的安全有了充分保證。
不僅如此,校內課后服務還能為學校搭建高效施教平臺,為學生提供多彩舞臺。按照《意見》要求,中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內容包括作業輔導、課外閱讀、文體科普活動,以及拓展訓練、團隊活動和興趣小組活動、聽說能力訓練、組織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等。這些內容既能充實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又能開拓學生眼界、提高綜合技能,讓學生的興趣與能力在不同的活動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校內課后服務,就像一場及時的甘霖,惠澤每一位家長、學生。
當然,一項好政策的有效落實絕非想象中那么簡單。校內課后服務不是學生的自習課、活動課,需要更高層次的因材施教,需要老師精心備課上課,需要經費、場地、器材、管理等樣樣到位,這將不可避免地額外增加老師、學校以及教管、財政等部門的諸多負擔,也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問題和困難。但無論如何,這項惠民政策理應得到大家的支持、包容和點贊。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將好政策落實好、執行好,需要上下一心,齊心協力,更需要各方配合、多方協作。唯有這樣,才能將“校內課后服務”這項民生大好事切切實實轉化為“民生大福利”,才能真正滿足人民教育需求,讓人民在教育改革發展中更有獲得感。(哈麗琴)
(原標題:【草原時評】辦好“校內課后服務”這項民生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