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安排50億元支持資金,還要和企業心連心—
?“數字經濟第一城”緣何發力制造業
?“杭州要不要制造業?”
?“制造業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仍然是杭州經濟的頂梁柱。制造業發展得好,杭州經濟就會根深葉茂;制造業不景氣,杭州經濟就會步履艱難。”
?近日,一場杭州市委、市政府四套班子參加的全面實施“新制造業計劃”動員大會上,傳遞出一個強烈信號:杭州要補齊制造業短板。
?頭頂“數字經濟第一城”光環的杭州,為何在此時重提制造、重視制造?對于產業結構為“三二一”的中心城市而言,發展制造業究竟意味著什么?我們一起來看看杭州的思考與領悟。
?尷尬
?制造業增速放緩成杭州經濟發展中的最大短板
?看著8英寸大硅片從生產線上魚貫而出,杭州一家半導體公司負責人的心踏實了。再過幾個月,12英寸的大硅片也將進入量產階段,一切漸入佳境。
?回想起數年前,為了項目落地,他和團隊幾乎訪遍杭州各個縣(市、區)。在長達四五年的時間內,這個制造項目在杭州無處可落。
?硅片的窘境,映射出杭州制造業面臨的尷尬。在今年一季度全省經濟形勢分析會上,杭州市相關部門負責人也曾無奈感慨:制造業項目在杭州很難落地。
?那么,杭州市的制造業發展現狀究竟如何?“新制造業計劃”動員大會上,杭州市委負責人用一組組數據,立體展現了當下杭州制造業的方位和處境。
?標兵漸遠,追兵趕超。2018年,杭州市規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405億元,僅為深圳的37%、廣州的55%。2010年,杭州市工業增加值比成都、武漢高出500億元左右。到2018年,這一數據已比成都、武漢分別少了1500億元和900億元左右,8年時間被趕超了2000億元和1400億元,杭州市生產總值也隨之被兩地趕超。緊隨其后的南京,2010年時生產總值與杭州相差近1000億元,而去年僅相差不到700億元,靠的正是工業增加值的趕超,其工業增加值從與杭州相差500億元,已追趕到僅相差100億元。
?總量不足,增速放緩。“制造業增速放緩已經成為我市經濟發展中的最大短板。”杭州市委負責人在大會上直言不諱。數據顯示,最近5年,杭州市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8.9%、5.4%、5.6%、7.0%和6.3%,除2014年外均低于生產總值增速。2018年全市制造業36個門類中,14個出現負增長。今年以來,杭州市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有4個月跌破“榮枯線”。
?投資下滑,后勁乏力。杭州市的工業投資規模從2014年的913億元減少到2018年的566億元,投資增速從2014年增長0.3%轉為2018年下降11.3%,今年上半年繼續下降9.5%。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從18.4%一路縮小到9.6%。近5年全市計劃總投資規模超50億元的工業項目僅5個,相比于武漢、南京等動輒數百億的工業大項目,規模差距較大。
?資源供給,明顯不足。近10年來,杭州主城區公開出讓住宅用地21566畝,出讓工業用地僅8478畝,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特別是近3年,杭州市住宅用地出讓6175畝,而工業用地出讓僅為1455畝,不到前者的1/4。
?“憶往昔,杭州的輕工業曾是那么興旺,空調廠、電扇廠、自行車廠、電表廠、杭絲聯、浙麻、杭一棉、杭二棉、新華造紙廠、杭州食品廠等輕工業各門類工廠幾乎都有,而且業績都不凡,在全國亦小有名氣,但這些年幾乎都看不到、聽不到了。”大會現場,杭州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后在發言中不無感傷地回憶。
?昔日,制造業在杭州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如今,制造業成為制約杭州高質量發展的短板。企業家感傷的背后,是更多人的困惑與糾結:杭州要打造數字經濟第一城,數字經濟飛速發展,杭州還要不要發展制造業?制造業資產重、回報慢,還有環保、土地等各種限制,像杭州這樣的中心城市如果還把制造業放在重要位置,會不會阻礙杭州的發展?
?慶幸的是,杭州及時捕捉到了這些發展中的困惑,并予以強有力的回應——動員大會當天,杭州發布了“新制造業計劃”,表明態度:即使到了后工業化階段和數字經濟時代,制造業仍然要繼續發展,服務業和數字經濟比重上升是隨著制造業發展而自然演進的,不是因為制造業衰退而造成的。
?“杭州作為一座千萬級人口的特大城市,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決不能走單一發展、脫實向虛的路子,必須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牢牢抓在手上,不斷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杭州市委負責人明確表示。
?決心
?讓制造業企業在杭州有舞臺、有地位、有奔頭
?一旦制造業出現衰退,其他所有產業都將難以持續,這是經濟發展的鐵律。看清了這一點,堅決打贏制造業的翻身仗,這一次,杭州真的下了決心。
?當前,杭州市制定的《關于實施“新制造業計劃”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新制造業計劃”),已完成公開意見征求,將在廣泛吸納市民和企業家意見建議、進一步修改完善后正式發布。
?“新制造業計劃”對涉及支持制造業的27個產業政策文件進行了系統梳理、優化整合,既吸收了已有政策中含金量較高的條款,又對部分實施效果好的條款作了加強,讓政策更聚焦、更精準、更有力。同時,對以往政策涉及的86個專項資金進行全面整合,每年將安排50億元用于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其中,瞄準制造業企業土地供應不足的現實,杭州“新制造業計劃”中強化了土地保障。土地是制造業發展的基礎。這些年來,杭州許多制造業企業和項目之所以外流,一個重要原因是拿不到土地、找不到空間。在這次大會上杭州市提出,每年新出讓的工業用地占年度出讓土地的比例不低于30%,每年盤活的低效用地優先支持制造業發展。同時,更要控制工業地價,按照不高于長三角同類城市標準實行動態管控,盡可能降低制造業企業用地成本。
?同時,鼓勵制造業企業走創新驅動之路,“對經認定的國家級、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市本級財政分別給予1億元和1500萬元資助。”此外,還有諸如人才、金融等多方面的實招、硬招。
?為了與制造企業心連心,此次杭州市還從各部門選派出得力之人作為“政府事務代表”,直接對接企業、服務企業。
?“2002年,‘工業立市’讓我對杭州滿懷期望;2019年,‘新制造業計劃’再次令這座獨一無二的城市綻放明日之光。”浙商研究會執行會長胡宏偉滿懷感情地說。
?再提制造,重新燃起的不僅僅是經濟觀察者的希望,更是給杭州的制造業企業家們吃下定心丸。
?制造業企業是堅守制造的核心,讓制造業企業在杭州有舞臺、有地位、有奔頭,杭州制造業才有勁頭。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深感振奮:“制造業不僅是城市的基礎,更是經濟的脊梁,杭州提出打造數字經濟與制造業‘雙引擎’,是積極的、正確的發展路徑。” 他還說,“杭州發布‘新制造業計劃’,讓我們有更強信心修煉內功,繼續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努力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巨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仇建平則表示,制造業是國家強大的根本;制造業強大,國家才能強大。“杭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制造業,提出了實施新制造業計劃戰略,近期又出臺了很多有利于促進制造業發展的政策,給我們制造企業帶來了極大的信心和鼓舞。”
?同樣大受鼓舞的宗慶后甚至振臂高呼:“讓我們杭州的企業有錢的出錢,有技術的出技術,實現專業化協作,發展1~2個高新技術的核心產業,為杭州的經濟發展作出新貢獻!為自己的家鄉發展作出新貢獻!做一個實實在在的、名副其實的杭州人!”
?考驗
?地方政府對發展制造業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恒心
?“發展傳統制造業很寂寞,這些年很多企業紛紛轉型熱門行業,賺快錢,我們堅持下來了,做好了主業。” 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質量總監蔣毅,說出了很多制造企業的心聲。
?“板凳需坐十年冷”,這是制造業企業的真實寫照。因此,對發展制造業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和恒心,是地方政府必做的一道選擇題。
?梳理發達經濟體的發展歷程,有學者曾發現,發達國家二產比重一般在較高水平上保持20年以上,浙江二產比重在50%的高水平保持了19年。或許因為所處發展時代不同,有后發優勢的因素,但是打牢制造業基礎這個過程不可輕松逾越,是不爭的事實。
?大家熟知的新加坡,除了旅游業發達,它的制造業實力也不容小覷。盡管地域小,發展制造業看似先天不足,但新加坡一直致力于發展制造業。久久為功,如今的新加坡,制造業占GDP比重為25%,并形成了電子、化工、生物醫療等幾個世界級產業集群。如世界上10%的芯片在新加坡組裝或測試,世界排名前十的藥物中60%在新加坡生產。因為制造業的厚實基礎,使新加坡迎頭趕上,迅速崛起。
?事實證明,往往制造業根基深厚,增長后勁更足,抵御風險能力也更強。而國家、區域、城市之間,實力比拼的關鍵就在于制造業。
?正是基于這樣的邏輯,當今世界,無論是美國的“再工業化”、德國的“工業4.0”,還是英國的“現代工業戰略”、日本的“再興戰略”,發達國家都把制造業發展作為戰略重點。在國內,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各大城市也紛紛加大制造業發展力度,開展前瞻性布局,爭奪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
?“現在導向轉變了,從國家到地方,都非常重視實體經濟,實施意見中很多政策,跟我們的發展吻合,比如質量獎、稅收、人才等各個方面,我們都能獲得。”蔣毅說。
?對于杭州而言,要發展制造業毋庸置疑。不過,在當前的發展基點上,杭州要發展怎樣的制造業,這個答題必須得答好。
?杭州的答案是:“新制造業計劃”,要推進制造業全面優化升級,實現新舊融合、動能接續;是實現數字經濟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兩個引擎一起轉”,為杭州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支撐。
?選對了方向,踏穩了步伐,制造業沒有過時,而且永遠不會過時。我們期待,已經插上數字經濟翅膀的杭州,會有一副更過硬的制造業“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