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滬通鐵路長江大橋貫通后,憑借飛馳的高鐵列車,南通將完全融入上海都市圈。 李茂君 孔瑋 攝
????“一體化”這個關鍵詞,在長三角已經熱了很久。尤其最近這段時間,迎來幾個重要節點:國務院批復《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11月1日揭牌。
????這一年來,長三角多了一條條不斷連通的“路”、一個個不斷疊加的“圈”、一張張不斷織就的“網”、一幅幅不斷繪就的“圖”。這是打破行政藩籬、實現要素自由流動的“進行時”,也是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創新探索的“將來時”。
????“路” 要素自由流動
????去年10月,長三角首條省際斷頭路——上海青浦盈淀路與江蘇昆山新樂路打通。這條1.29公里道路連通,終結了兩地居民行至省界處“只能走小橋、不能開大車”的歷史。同時開通的還有兩條昆山市至青浦區的跨省公交線路,在新背景下,開啟毗鄰地區開行“跨省公交”的新探索。
????打通一條斷頭路,背后是“跨省創新”。青浦和昆山探索的“雙方立項、一方代建”模式,既解決了跨省審批難題,又保證了工程整體性,成為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過程中的生動樣本。去年6月,滬蘇浙皖共同簽署《長三角地區打通省際斷頭路合作框架協議》,首批重點推進17個省際斷頭路項目,青浦至昆山的斷頭路便是其中一條。
????打通斷頭路,“發展路”也就通了。去年滬蘇之間打造的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正謀求科技、產業、資源、市場、人才等領域同城化發展。“別小看嘉定、昆山、太倉這三個邊界小城,一旦他們深度融合,所爆發的能量驚人。”上海市發改委負責人表示。
????一條G60高速公路,正成為長三角一體化“高速路”。G60高速公路松江段旁,正在建造全長1.5公里的“拉斐爾云廊”,建成后有望成為世界最長的城市產業長廊。科技感十足的云廊本身,還承擔了兩大國家級重大課題。
????以上海松江為“起點”的G60科創走廊,橫貫長三角9座城市,被定位為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產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先試走廊。這條走廊,破除的是行政區劃藩籬,探索科研創新等要素資源充分自由流動。杭州奕安濟世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研發總監楊曉明說:“在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這條通道上,生物醫藥有兩個高地——蘇州和杭州,蘇州側重前端研發,杭州更注重后端產業化。”
????這條“科創走廊”也是金融市場的“高速路”。今年2月,G60科創走廊九城與上海證券交易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將在上交所設立“上證G60科創走廊綜合指數”和“上證G60戰略新興產業成份指數”。為加強金融創新合作,上交所還在長三角地區設立10個資本市場服務基地或工作站。三省一市共同簽署《長三角科創板企業金融服務一體化合作協議》,助推科創板和注冊制試點落地。截至10月27日,共有166家企業申報科創板,其中三省一市共計66家,占比40%;科創板掛牌企業中,長三角企業更是接近半數。
????在長三角,還有能源互濟互保之“路”。如已經貫通的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的越江管廊,由此形成貫穿皖蘇浙滬的華東特高壓交流環網,以及浙滬天然氣聯絡線一期工程建成投產等。
????“網” 發展優勢相“乘”
????長三角一體化,要激發蘊藏的“乘數效應”,而“網”狀正是“乘數效應”的重要實現方式之一。這一年來,長三角的一張張“網”正越織越密。
????先是創新網。早在2003年,滬蘇浙兩省一市簽署《蘇浙滬共同推進長三角創新體系建設協議書》,整合大型科學儀器。如今這張“長三角大儀網”,整合了4.5萬多臺、價值超過519億元的大型科學儀器。今年5月,在安徽蕪湖舉行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重要成果發布會上,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起成立“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9月,聯盟發布包括復旦大學牽頭的智庫論壇項目、南京大學牽頭的量子材料與物態調控創新創業中心項目等5個首批合作項目。
????長三角高鐵成網。13億人次,這是長三角鐵路網去年的旅客發送量。到2020年末,長三角鐵路營業里程將達1.3萬公里,其中高鐵超過5300公里,將讓更多長三角城市實現“同城化”。工作日往返常州與上海雙城的小陳,特意把房子買在離常州高鐵站只有15分鐘車程的地方,在她看來,坐火車早已和搭地鐵一樣。她期待,未來能有一張長三角的“火車月卡”。長三角地鐵“通票”已經有了,上海、杭州、南京等8個已開通軌道交通的城市實現掃碼便捷通行全覆蓋。
????長三角還有一張優化營商環境、惠民利民的政務服務之“網”。今年5月22日,長三角區域政務服務“一網通辦”開通運行,在上海、蘇州、杭州、合肥等18個城市實現“一網通辦”,設立164個線下專窗辦理點,實現51個事項跨省辦理,覆蓋地域不斷拓展。截至10月10日,長三角全程網辦辦件量170萬余件,線下專窗辦件729件,咨詢引導服務6309次。
????“圈” 實現“以小融大”
????1976年,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在《世界上的城市群體系》論文中,將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城市群,列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如今的長三角城市群,正代表中國活躍在世界經濟版圖,全面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背景下,把這個“群”拉近了看,就會發現其中的一個個不斷疊加“圈”,如其中實力最強的上海都市圈,以及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寧波都市圈等。
????4年前,上海市發改委在牽頭編制“十三五”規劃時,所做的相關調研顯示,不少總部在滬的企業,制造基地在蘇州、無錫、嘉興、寧波、南通以及舟山,企業分布軌跡形成了一個以市場聯系為紐帶的“圈”,而這正是“大上海都市圈”的核心圈層城市。
????都市圈也是“朋友圈”,正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行政區劃的壁壘,實現“以小融大”。現在,一個“軌道上的都市圈”正在形成,長三角正越變越“小”,都市圈的疊加效應也必將迸發更大活力。在長三角,高鐵利好消息不斷——商合杭鐵路年底具備開通運營條件,滬通鐵路一期明年具備通車條件,滬蘇湖鐵路力爭年底前開工,北沿江高鐵、滬通鐵路二期等鐵路項目前期工作抓緊推進。
????隨著長三角更多高鐵和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圈”肯定會越來越大。去年10月,黃山市加入杭州都市圈。今年1月4日,杭州市黨政代表團搭乘杭黃高鐵赴黃山“走親戚”,簽署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打造杭州都市圈合作示范區等“1+9”合作協議,當天下班前就回到杭州辦公室。
????今年3月,沿著寧杭高鐵,杭州都市圈與南京都市圈在南京交匯,討論寧杭生態經濟帶發展。會上形成不少區域共識,其中一條是——綠色應成為長三角區域內都市圈的“底色”,而11月1日揭牌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任務之一就要攜手共立生態綠色新標桿,強化生態環境治理,優化生態空間結構,善于轉化綠色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打造風景優美的世界著名湖區。
????在蘇浙交界的江蘇宜興市,當地人深知“一汪清水”的價值。當地人說,宜興竹海的取水點,經常有附近居民乃至住在宜興城區的人前來拎著水桶取山泉水,他們“甘愿付門票”。
????“圖” 跨區域“不迷路”
????如果說,長三角區域代表著中國區域經濟新發展的宏偉圖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也許是點睛之筆。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橫跨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三地,面積約2300平方公里,示范區先行啟動區為660平方公里。這塊“世界級的料子”已經吸引來華為青浦研發基地這樣的“示范”項目。大家相信,有風景的地方會有新經濟。
????作為兩省一市攜手共立的生態綠色新標桿,正謀求“一張藍圖”管全域,未來一體化示范區將共同編制一體化示范區國土空間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并建立統一的規劃管理信息平臺,實現一個平臺管實施。“一張藍圖”背后,將是一條跨行政區域共建共享、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徑。
????在長三角,還有一幅資源共享的跨區域飛地之“圖”。上海嘉定正在積極構建長三角科創網絡中樞,溫州、昆山、太倉合作的一批“科創飛地”正在建設中。寧波慈溪在上海建立“研發(孵化)飛地”,上海則在慈溪建立“產業化轉化飛地”,打通高端人才資源雙向流動的“通道”。
????市場一體化的“圖”,也正由三省一市一同繪就。今年初,三省一市在滬簽署長三角地區市場體系一體化建設合作備忘錄。加強長三角市場體系一體化建設,有利于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有效擴大內需,增強整個區域的發展動力。
????還有一張“圖”值得一提,長三角正協同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繪就出海之“圖”。去年12月,長三角對外投資合作發展聯盟在滬啟動,三省一市正攜手打造海外投資和專業服務平臺。(記者 任俊錳)
? ? (原標題:打破行政藩籬實現要素自由流動,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創新探索樹立標桿 三角一體化的“進行時”和“將來時”)